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感悟何镜堂院士的建筑人生:智慧和汗水铸就梦想

来源:新华网  2016-03-01 21:24:41


  何镜堂院士曾经说过:“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当你年老了,退下来时,人们还一样尊敬你、关怀你、呵护你,你就是一个成功人士,与他们相比,我虽算不上成功,而且还在拼搏,但我认同这个观点,多少有点感受。”

  2014年5月22日,华工广州学院学生活动中心迎来了这位谦逊的76岁院士的精彩讲座。讲座主题是“用智慧和汗水书写人生”,他在讲座中提到:“勤奋、技能、人品、机会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要素,缺一不可。机会人人平等,勤奋、技能、人品需要从青少年开始培养,一生努力不断发展和完善。抓紧机会就能成功。”可除此之外,讲座还让我们感受到了那充沛何院士一生的澎湃的热情——对建筑、对学习、对事业、对传道解惑、对生活。华广师生用雷鸣般的掌声、认真的聆听、热情的簇拥表达了自己对何院士的尊敬和关怀

  “读书求学,立志成才;走出校门,茫茫人生;四十起步,勤奋创业;花甲之年,再上征程”,讲座伊始,满头银发身形笔挺的何院士开门见山概述了自己的建筑人生。并结合照片细说在年轻求学时,曾用透明的牛宣纸手工一笔一划copy下一本英文建筑书,满满60页,蝌蚪似的英文字、讲究的素描画,一笔一划原文抄下,现在回过头看,何院士也为自己当年这样的“学习热情感到不可思议。”

  后来,正直壮年,遭遇时代巨变,专业搁置近二十年后,凭着对建筑的热情他在北京一有机会就参加一些小型的设计比赛。虽只得些小奖,但证明了自己建筑专业的功底还在。

  刚刚回到华南理工大学,全家都还住在招待所,听说深圳科学馆对外招标,便连夜开工设计,和同是建筑师的妻子通宵达旦、殚精竭虑设计二十多天,反复推敲、比较,交出设计模型。并终获大奖,开启了自己建筑事业的辉煌。且从此找到的自己的“产学研之路”,即做一个工程,出一篇论文,争取获一个建筑优秀奖,将“建筑设计、建筑研究、建筑制作”牢牢结合起来。

  1999年,他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选择不退休,继续奋斗在最前线,继续做教练员(导师)、裁判员(评审专家)、运动员(投标设计人)。并续写了人生的一个又一个辉煌:设计世博会中国馆、获得首届“梁思成奖”,成为中国国家宣传片里的一员在纽约大厦大荧幕墙上被世界瞩目……

  建筑作品串起讲座精彩

  何院士把自己的讲座大概分为“建筑人生”、“练好做人的基本功”、“人生要不断地奋斗”、“过好人生的每一关”、以及“成功的四个要素”等几个部分,在每个部分里何院士都通过自己经典的建筑作品里的故事来佐证这些观点。

  他说,他在中国馆监工时,恰逢胡锦涛参观中国馆,知道带着施工帽的何院士就是总设计师后,又折回来双手紧握何院士的手说:这个中国馆很有特色!第二天这张握手照片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照片。

  在设计世博会中国馆时,何院士认为中国馆不仅是中国建筑水平的体现,还牵涉到中国文化、中国传统、世界水平等多方面的综合的因素,所以在设计时定位于“中国特色、时代精神”,并尝试把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五十六个民族、中国颜色、中国文字、出土文物等等多种中国元素融合,既要展示出中国文化传统的特色,又要展现泱泱大中国站立起来了的精神,最后用现代材料、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精神完美呈现出来。

  “建筑没有绝对的一百分,它是见仁见智的”,但建好后的世博会中国馆还是好评如潮。中国馆的中标、建设,各方面的组织统筹,“详细得说出来,可以写一本小说”。所以,何院士奉劝同学们:一定要练好做人做事的基本功,具备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勤奋好学,不断进取。有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功的人。

  收获满满学生坚定目标




  讲座现场,何院士用精彩的人生故事、经典的建筑作品、轻松幽默的言语风格得到大家的阵阵雷鸣掌声。

  华广建筑学院大三学生钟俊凯在讲座现场的互动环节提问说:“谢谢您分享您过去的经历、作品、建筑的两观三性、做人的道理,我们也能看出这里面饱含了哲学思维、辩证思维看问题的方法。”

  钟同学说“没想到院士这么和蔼可亲,用贴近我们普通人的角度讲了这么多的人生道理、方方面面的专业知识。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建筑师,也许在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我都要处于学习、半学习半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状态。但何院士的讲座给了我莫大的鼓励,给了我一个坚定的信仰,为我怎么读建筑设计点明了方向。”

  建筑学院大一学生杨柏荣在听完讲座后,也表示自己收获满满。“原来读建筑并不仅仅要掌握各项基本技能,而且要掌握生活和学习的各方各面。”并说建筑师也许一半是技工,一半是艺术家,所以,“我的中长短期目标都更明确了,并且打算在接下来的大学里,努力去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学建筑不能单纯的依靠实践,而要把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两方面结合起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要可持续的发展自己。”

  何院士说,在作为知青下乡时,他曾经在干完一天活后躺在稻草堆上,望着天空,觉得前途一片渺茫,人生不怕吃苦,就怕不知道人生怎么过。后来,凭借热情、智慧、汗水,抓住每一个机会,何院士走出了自己美丽的人生路。也许今天的讲座以后,也能在许多正处在青春期迷茫的同学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知道,人生不要怕苦,用热情、智慧、汗水去浇灌去开拓,就能让自己成长为参天大树,栋梁之才。

  拓展阅读:何镜堂院士及其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

  何镜堂,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总建筑师、高级建筑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教育建筑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科协副主席、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会长。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获得者,作为唯一的建筑师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曾主持设计深圳市科学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2008北京奥运会摔跤馆等。他是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但他为更多人所知是因为世博会,因为中国馆,他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总设计师,被称作“中国馆之父”。

  由其主导设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又名:东方之冠。以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为主题,表现出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中国文化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凸显三十多年来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华价值观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世博会结束后,更名为中华艺术宫(位于上海地铁8号线中华艺术宫站)。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