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广东挺进“双一流”新榜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22-03-24 12:28:53
内容摘要: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新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全国147所高校榜上有名。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新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全国147所高校榜上有名。

 

观察“双一流”名单,可以发现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表现突出,全省入围“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数量从5所增至8所,总量从全国并列第7位跃升至第4位。

 

高校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双一流”建设,既要考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重视区域一体化发展及行业需要。第二轮新增学校有71%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解释说,这反映了“双一流”的重要建设目标——关键要看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珠三角能够拿到这一轮最大的增量,是前期广东对高等教育大量投入获得的一个合理结果。广东也希望珠三角地区‘双一流’的建设能更好促进地区产业升级转型,形成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珠三角成为世界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李锋亮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为什么是这三所?

 

从需求侧考量是此次“双一流”建设名单的认定标准之一。

 

所谓需求引导下的布局调整,即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急需领域作为调整建设学科的指南,尤其是加大基础学科、理工农医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布局。

 

第二轮“双一流”名单中,广东省除首轮已入选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外,新增了华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和南方科技大学数学三个建设学科。

 

华南农业大学已有113年办学历史,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国“稻作科学之父”、华南农学院首任院长丁颖院士率先在国内开始了水稻育种与光温生态研究,在中国稻作史上第一个利用野生稻杂交法培育出水稻新品种,奠定了该校作物学科的基础。百余年来,该校作物学科先后培养了一万多名农业专门人才,涌现出丁颖、卢永根、黄耀祥、林鸿宣、刘耀光5名院士。

 

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在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该校的临床医学在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排名位居全球前1%,拥有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优势平台。

 

南方科技大学是一所年轻大学,该校数学系成立于20156月,有一支国际化的一流师资队伍,其中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院士。2020年南方科技大学牵头建立“深圳应用数学中心”,这是第一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之一,也是深圳第一个国家级数学研究中心。

 

近两年,许多城市都在努力建设大学,至少有30所大学(含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纳入建设计划。其中,最舍得砸钱的非深圳莫属。深圳在2018年曾透露,未来10年,计划投入1500亿元,集中资源办更多高水平大学,力争到2025年高校数量达到20所左右。南方科技大学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特色先锋,此次成功升级“双一流”,正是深圳全力办大学的收获之一。

 

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之路

 

一般来说,高等教育实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作为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广东近些年在教育方面的战略部署可圈可点。

 

2015年,广东先行一步,力推“高水平大学建设”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双高”方案,经费投入令全国瞩目。“双高”建设以来,广东高校取得显著进步,入选ESI世界排行的高校和学科大幅上升,在科教融合协同推进方面也取得显著效果。

 

2016年,广东再次“先行一步”,启动遴选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试点。

 

“两次‘先行一步’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广东高等教育正在探索和形成贴近区域发展和产业优势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并逐渐在全国产生更大影响。”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陈先哲分析。

 

2018年,广东提出“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赋予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并建立起财政投入与绩效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为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引导与支持。

 

据广东省教育厅数据,广东2018年度针对37所高校共安排29.5亿元支持建设,计划5年投入超260亿元,可谓分量十足。从效果看,除“双一流”评比结果,近年来广东多所高校研究生持续扩招,也可从侧面反映广东高校的受认可度与影响力有所提升。

 

“从20多年前布局吸引名校来办研究生院和分校,到长期大举支持省内高校建设;从省政府牵头组建大学联合体(如广东省内高校的学分互认),到市区一级的政府专门进行高等教育方面的规划,广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可以说一以贯之。”李峰亮说。

 

重视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建设是广东高等教育特色之一。

 

办新型研究型大学,旨在聚焦关键的应用前沿并取得重大突破,进而在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竞争中实现后发超越。南方科技大学被认为是典型的新型研究型大学。

 

“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一个指导方针就是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研究方向和学科的布局。所以,未来广东高校的‘双一流’建设还是要围绕珠三角产业发展来进行。”李峰亮说。

 

推动高校融入区域创新体系

 

除加大力度建设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学科外,广东还在国家实验室建设、两院院士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持续发力。

 

2018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对标国际顶级实验室、引入战略科学家,广东省分别在201720182019年分三批启动了10家省实验室的建设,规模和数量领跑其他省份。20213月,中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州。

 

20211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6位新当选院士来自广东地区的高校。

 

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推动广深“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等力度支持广州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依托广州科学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创新广深港科技合作机制和模式。

 

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上述规划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打造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到 2025 年,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50 家左右。

 

广东省积极推动科教融合与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也让珠三角地区的高校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广州市教育局在高校科研项目中增设产学研结合项目,由高校自主评审确定项目并实施管理。

 

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广州还支持高校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校级管理制度,规定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归属科研人员和团队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70%

 

大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平台在广州建立,大大缩短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路程。广州大学获批市科技局在穗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点单位,与社会各界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60多个;广州医科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获批省级大学科技园,医药健康孵化器企业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已组建PI团队创业单元11个。

 

科研成果快速落地有力推动了地区产业发展。2016-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全省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15年的2.41%提高到2020年的2.9%;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6.1%31.1%,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了5.3万家。

 

2021226日,嫦娥五号搭载的太空稻种在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温室开始萌芽。

 

瞄准世界级

 

202012月,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建成若干所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校。

 

此前的“十三五”期间,多所高校拔地而起。以广州速度建设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从打下第一根桩到一期项目完工,只用了不到一年。

 

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获批筹设的首个具有法人资格的内地与香港合作办学机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计划2022年招收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质量和水平对齐港科大。同时,总投入近100亿的广州交通大学正在筹建。

 

事实上,得益于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合作密切的优势,大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院校”的高等教育集群架构。

 

研究型高校的阵营主要包括位列世界大学排名前一百强的几所香港高校,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以及澳门大学,这些大学在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起主要支柱作用。

 

应用型大学则主要为大湾区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近年来在佛山、东莞、珠海等地市发展迅猛。

 

大湾区的高职院校已形成各有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早已起到先行示范作用,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等也因与当地产业的无缝对接而闻名全国。

 

“当然,也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尽管在吸引人才上有了很大的动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离建成世界级别的高等教育中心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所以,大湾区还需要继续大力度地从世界范围吸引人才。”李锋亮说。

 

陈先哲认为,一定程度上来说,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块“试验田”,集群发展和以往的发展方式不同,亟须走出一条超越现状的新路。大湾区拥有世界级的创新环境和条件,应有底气和自信去探索如何办好以“科--教”融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湾区高等教育模式,并带动全国更多区域甚至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模式发展革新。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