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

来源:中国人才  2021-07-28 08:38:00

党管人才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把稳党管人才的政治方向与原则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与方式方法,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当前,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要在世界竞争中占据发展优势,牢牢抓住“第一资源”是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党管人才,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把稳党管人才的政治方向与原则要求,在创新工作机制与方式上下功夫,将党管人才原则落实到聚才、兴才、爱才、用才的具体行动上,全面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我国由人才大国朝人才强国迈进。

突出党聚人才,创新良方延揽天下英才

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是保证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之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各地聚焦经济社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充分发挥党聚人才的制度优势。

抓队伍,凝聚引才合力。党管人才,组织优势是关键。各地通过“一把手”抓牢“第一资源”,用好人才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督促相关单位对标对表,并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以“述”促“改”抓好落实、以“评”促“进”增添动力,强化引才工作“一盘棋”合力。

例如,青岛市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市、区两级党委书记立下“军令状”,带头实施、聚力攻关,推动“双招双引”。张家界市探索推行“账单式”工作制度,通过年初“明账”、平时“对账”、年底“结账”,进一步压紧压实党管人才工作责任。厦门市创新考核形式,举办首届“人才群英会——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活动、“群英逐鹭”招才引智政策知识竞赛等,通过“大会考”“大比拼”等方式,营造人才工作比学赶超、争优创先的积极氛围。


拓思路,升级引才形式。近年来,“专项引才,精准聚才”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地聚焦“人才+产业”,针对性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力度与吸引力,通过“一事一议”制度,以“绿色通道”精准引进地方重点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精尖缺”人才。

如山东省推进实施“一事一议”政策,当年就吸引了近40名国际一流人才团队申报,精准引进了格拉顿院士、沈昌祥院士等一批海内外顶尖人才(团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为。厦门市为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出台柔性引才专项激励政策,鼓励企业采取“飞地引才”、短期兼职等方式引进各类人才,两年内就柔性引才1.3万余名。

搭平台,拓宽引才渠道。人才引育必须精准链接用人单位与人才需求,将单一的招聘引才模式升级为多途径的揽才体系。教育部深入实施“蓝火计划”,推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重点大学多点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优秀毕业生打造“实习——就业直通车”。依托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重大活动与赛事,拓宽国际化引才渠道。今年在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首次设立了SHENZHEN NEXT(下一站·深圳)国际人才服务展示推介专区,向国际高端人才再发“英雄帖”。此外,厦门市首创“直播带岗”引才模式,创设全国首个人才直播间“人才登‘鹭’·C位无限”,仅10余场便吸引超千万人次观看。

突出党兴人才,创优环境释放人才活力

人才兴则国兴,人才强则国强。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仅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还要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坚持将党管人才同市场配置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拓展人才成长空间相结合,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发展环境。

创新人才评价,优化识才环境。近年来,中央出台《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等优化人才评价政策,将建设人才队伍的着力点从“重规模、重素质、重数量”转向“重质量、重能力、重贡献”,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破除人才评价“四唯”现象。

各地紧扣“品德+能力+业绩”的人才评价导向,积极探索更加科学、便捷且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厦门市率先在生物医药等6个行业领域开展职称评审改革,直接授权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主体进行评审,航空维修产业职称评审改革案例入选国务院第六批改革试点经验。苏州市打通海内外人才评价体系对接通道,开展国际职业资格比照认定职称改革,梳理197项专业性强、社会通用范围广、标准化程度高的国际职业资格,海外人才可直接评定相对应的国内职称。

延伸发展链条,优化成才环境。强化人人皆可成才的城市氛围,打造成才全链条式服务。一方面,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等国际性活动的成功举办,更好地帮助人才找市场、项目和资金。另一方面,银行资本、创投资本、财政资金等各类资本不断向人才集聚。2016年,浙江省成立全国首家人才银行,去年又出台“金融服务人才20条”,将人才信用贷额度放大到不设上限。苏州市设立“姑苏人才基金”,推出全国最高额度“人才贷”。

升级生活服务,优化安居环境。增强人才幸福感,才能吸引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各地聚焦人才生活需求,串联子女教育、医疗保健、安家落户、交通出行等服务资源,推出“一卡通”人才服务,如广东“人才优粤卡”、四川“天府英才卡”、厦门“白鹭英才卡”等。去年,厦门将“白鹭英才卡”嵌入手机移动端,人才凭手机即可享受免费游览市内景点、搭乘公交地铁等40余项人才服务。

为解决人才关注度高的住房问题,各地也在构建完善的人才住房体系方面积极探索。深圳市成立人才安居集团,以“安居+”模式,构建人才住房投融资、建设筹集、运营管理、租赁全链条体系,打造深圳宜居生态圈。

突出党爱人才,诚意感召团结人才力量

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通过“党爱人才”机制在人才群体中厚植红色基因,感召各类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

开设人才红色学堂学史增信。各地紧扣“永远跟党走”主题主线,常态化举办高层次人才专题研修班,将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政治引领教育与创新创业培训相结合,让专题研修班成为团结引领广大人才的长效载体。今年还围绕建党一百周年开展专题学习,创新形式引导人才学党史。深圳市举办人才“建党百周年、践行百万步”活动,将“四史”学习教育课堂搬到阳光下、绿道上,并将活动步数兑换为慈善捐款用于定点帮扶。厦门市启动“红色人才先锋季”活动,创新开展音乐党课,带领人才唱响爱国爱党主旋律。

创新先锋服务形式纾难解困。党委联系服务专家,是落实党管人才的重要内容。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推进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常态化,分层分类建立联系服务名单,架起“连心桥”。

各地创新服务制度,以尊重爱护人才的诚心感召人才、服务人才。例如,山东省健全“有制度、有载体、有政策、有服务”工作机制,省、市、县三级联动服务人才,做精做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四川省坚持当好人才“后勤部长”,建立每周开展专家人才大走访制度。厦门市推出“CSO+CLO”党委服务人才模式,遴选千名党员干部担任首席服务官(CSO),对接企业联络员(CLO)入企服务,将“上门找服务”升级为“精准送服务”,半年内帮助企业解决诉求近2000个。

选树优秀人才典范增进认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当好伯乐,善于举荐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鼓励具有正能量和示范效应的“经济精英”参政议政。厦门信达光电物联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岚是厦门市“拔尖人才”,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她连续2年提出尽快修订标准化法的议案,建议用标准倒逼质量提升和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国家标准化法在2017年完成修订,加快了实现中国标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此外,各地聚焦做好先进典型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爱才惜才敬才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大力宣传人才爱党爱国的典型事迹。例如,厦门市搭建《身边的榜样》党建微视频载体,播放党员人才在厦拼搏创新的宣传片;另一方面,做好人才工作先进个人和集体的表彰工作。上海市专设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伯乐奖”,对聚集人才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资金奖励。

突出党用人才,人才引领推动创新发展

“懂人才是大学问,聚人才是大本事,用人才是大智慧。”近年来,有关部门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就是希望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成为党和人民共同理想的信仰者、实践者和先锋队。各地聚焦党用人才,激励人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引导人才艰苦奋斗、为国争光,以实干创新功、立新业。

率先垂范助力疫情防控。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面临严重威胁。各地人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主动投身疫情防控主战场。钟南山、张伯礼等院士奋战抗疫一线,全国346支国家医疗队、4万多名医疗卫生人才毅然奔赴前线支援。陈薇、王军志等专家抢抓时间,组建“中国疫苗先锋队”攻坚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夏宁邵带领团队与万泰凯瑞公司合力攻坚49天,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获批的双抗原夹心法总抗体检测试剂,仅需29分钟即可出结果,大大提高检测效率。国家级创新人才林天歆及其团队,与清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及康睿智能联合研发“新冠肺炎AI辅助诊断系统”,20秒内即可出具初步诊断结果,准确率高达90%以上。

担当使命推动科技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各领域人才响应党中央和国家的号召,勇于“揭榜挂帅”谋创新,党员人才带头成立技术研发攻坚队,突破了一批“卡脖子”难题。例如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肖望强教授与团队日夜攻坚,成功研发出用于航空减震的阻尼盒,助力“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告捷。厦门还深化产学研合作,创设高校产业技术联盟,成立由赵振业、朱永官等院士领衔的“高校专家问诊团”,吸纳150名创新人才为企业开展“定向问诊”,帮助企业突破技术问题130余项。

去年,广州“科技创新军团”定制开发了高原冰雪探测雷达系统等硬核测绘设备,实现首次以国产测绘装备完成珠峰高程测量。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才科技创新活力,广州市还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经费“包干制”改革,从资源支持转向制度突破,首批设立137家试点单位,让科研经费切实用在“刀刃”上。

深耕一线服务乡村振兴。各地通过强化乡村人才支持、优化引才机制等,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调研福建时,指出要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让广大科技特派员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厦门市坚持创新“下派制+平台制”科技特派员机制,从高校、科研院所、国企等遴选下派了200余名科技人才,搭建科技特派员与技术服务对接平台,940余个个人及法人科技特派员在线对接农村发展需求。

海外回国人才康英德,2010年留学归国后便踏上“农民路”,聚焦农企创业成立了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带领农民将蔬菜种苗事业不断做大做优做强,获得了首批“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称号。浙江省青年拔尖人才沈杰开发数字渔业科技服务平台,实现了水产养殖、活鲜供应链、物联网金融一体化融合,累计服务鱼塘面积超10万亩,亩均增收1000余元。

抓人才就是抓发展,谋人才就是谋未来。进入新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党管人才这一根本政治导向,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思路与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强化人才归属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将人才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厦门市高层次人才发展中心供稿)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