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读懂未来五年“广州之变”
广州“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印发,24项主要指标勾勒城市发展蓝图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黄舒旻 吴雨伦 陈思勤  2021-05-21 09:59:58


读解指标数据,往往是读解发展思路的捷径。

进入“十四五”开局之年,广州的发展思路是什么?与过去五年相比,广州的发展取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藏在最新发布的《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中。

作为谋划广州“十四五”发展的总纲领、总目标和总要求,这份超过10万字的文件涵盖了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描绘出广州“十四五”时期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宏伟蓝图。

《纲要》开头部分列出了24项“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比“十三五”减少了12项。而这24项指标中,又有不少新增指标,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等。同时,也有不少指标退出了“历史舞台”。

指标体系的变化,对应的是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之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广州要出新出彩,就是要在变中领先、变中升级、变中发展。

导向之变

“主要指标”中,一些传统指标被新指标取代。这既体现指标体系“少而精”,亦为了释放一些转型信号。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可以说是最抢眼的新面孔。根据目标,到2025年末,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

与之对应的,《纲要》首次将数字化独立成章,这凸显了广州加快数字化发展的强烈信号。

加快数字化发展,建成国际一流智慧城市成为广州“十四五”时期的重点任务。数字化发展,建设智慧之城,离不开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三位一体化发展。首先是数字经济,既有数字产业化,更有产业数字化,让数字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具体而言,广州将建成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全力建设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做优做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软件和信息服务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制造业、服务业、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打造数产融合标杆城市。

“数字经济”也是广州重大产业功能区布局建设中引领的“一核”。广州将依托中心城区建设数字经济核心区,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以数字赋能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引领全市打造智慧之城。

另一个新面孔是“创新驱动”类别中增加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根据目标,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突破1.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将达35%,2020年这一数值是约30%。而上海在这一方面提出的目标是20%。

广州将其列入主要指标,并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工程”,意味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更加强劲。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的表述也有变化。广州从“十三五”时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时尚创意产业”五个两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到《纲要》中明确的构建“3+5+5”梯次发展格局,技术更加前沿、内涵更加丰富。

其中,三大新兴支柱产业中就有两项“升级”,即“新能源汽车”变更为“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与健康”变更为“生物医药与健康”。

为持续赶超至领跑,广州更是提前布局抢占先发优势。在“3+5+5”梯次发展格局中,广州前瞻布局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五大未来产业。

也是在“创新驱动”类别中,过去用以衡量城市创新实力的“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到“十四五”加了三个字,成为“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纲要》提出,到2025年,该数字要达到30。而2020年广州这一数字在20件。也就是说,五年之后,广州每万人口拥有的“高价值发明专利”,要比现在增加50%。

“高价值”三个字有多重要?《纲要》在注释中说明,国家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有效发明专利、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有效发明专利、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有效发明专利认定为高价值发明专利。

可以看出,增加了“高价值”三个字,几字之差,意味着从过去单纯强调数量,到现在更强调有价值的数量,也意味着完成指标将更具挑战性,这也是考验科创强市真正的硬核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均不再列为“主要指标”。具体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经很高——“十三五”定下的目标是70%,实际上广州去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占比达到了72.5,从“量”来说相当可观。

但去掉,不意味着不重要。从“主要指标”中退出,更是折射出广州对产业结构理解和把握的深化。《纲要》将促进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单独成节,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出新出彩,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

无论是大刀阔斧的增减,还是于细微处的变化,主要指标的变化都折射着导向的改变。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广州仍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奋勇向前。

效益之变

经济增长预期被列为“主要指标”之首,这也是每个“五年规划”中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

《纲要》为广州定下的目标是:“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这一速度与2020年的完成值持平。而“十三五”时期广州设定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

在表述上,与“十三五”时期要求的“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不同,《纲要》中更强调广州要“在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放缓,取而代之的是广州对经济效益和经济质量的重视。“十三五”时期的“人均生产总值”指标在“十四五”时期变更为了“全员劳动生产率”,目标是提高到26万元/人,2020年的完成值是21.8万元/人。

这里提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同样也出现在了今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报告提到“十四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时,提出了“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目标。

“全员劳动生产率”即地区生产总值与所有从业人员的比率,用以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说明劳动效率高,更可以进一步反映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和科技等水平提升,产业链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对于广州来说,从“人均生产总值”到“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象征着“十四五”时期广州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产业结构上的变化,也可窥见“十四五”时期广州的效益之变。

“十三五”时期,广州实施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战略。进入“十四五”,构建“高端高质高新产业体系”升级成为了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在先进制造业中,更强调了要推动“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些调整看似不起眼,实则为广州未来五年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典范提供了重要支撑和发展依据。

与经济效益同等重要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在《纲要》中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根据记者不完全梳理,仅就“生态环境”这一类别的指标中,《纲要》相比“十三五”时期就减少了11项,包括二氧化硫排放、可吸入颗粒(PM2.5)年均浓度、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等。同时,保留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指标从86%提升至88%。

“十四五”时期,广州还新增提出了要以建设低碳试点城市为抓手,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深化全市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减排潜力分析,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探索形成广州碳中和路径。

2020年,广州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0.4%。“广州蓝”的频繁“亮相”,是这座城市努力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的最好佐证。

学位数也被列入了《纲要》中。而这并未在“十三五”的规划中提及。《纲要》提出要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数30万个以上。到2025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9%,人均预期寿命达83岁。

这是生活在广州的市民最摸得着、看得见,评估获得感的重要指标,也是一种效益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不仅要看政府“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人们往往更关心“我获得了什么”。

趋势之变

枢纽,是历史赋予广州上千年的身份。

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国际商贸中心,广州是贯通国内国际市场的重要桥梁,在全国现代流通体系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进入“十四五”,广州的枢纽功能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仍然从主要指标的维度观察。在与枢纽功能相关的指标中,除机场旅客/货邮吞吐量、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两项在规模上有所提高,“十四五”时期还新增了一项铁路旅客发送量/货运量的指标,要求2025年铁路旅客发送量要达到1.6亿人次、货运量达到3000万吨。

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是广州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未来五年,广州要用实实在在的动作突破城市边界,展现千年广州的大包容、大开放和大格局。

相较于“十三五”时期所强调海港、空港的国际枢纽带动功能,“十四五”期间,广州铁路枢纽所释放的能量更为强大。《纲要》明确,广州将加快建设世界级铁路枢纽,畅通“四通八达、四面八方”高铁通道,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

加快“破圈”的脚步,首站便是深圳。

《纲要》提出,将坚持在主动对接、支持、服务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经济特区中拓展广州新的发展空间,完善广深“双城”联动机制,加快推进以改革联动为牵引的“双城”联动,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

从加强广深综合改革联动、共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资源,到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广深之间人员、物资、信息、技术、资金的自由高效便捷流动,让广州与深圳两地间的合作红利在未来五年持续辐射至广深两大都市圈,实现“同频共振”。

“十四五”时期,立足湾区发展,广州着力推进制度机制“软联通”、基础设施“硬联通”、科技创新“智联通”、产业协同“链联通”、交往交融“心联通”;通过引领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协调发展,联手佛肇清云韶,共建一个空间结构清晰、交通往来顺畅、产业分工协调、要素自由流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广州都市圈。

未来五年,在广州“老大哥”的带领下,大湾区各城市从分散走向融合,发挥世界级城市群的超强合力。

当然,广州的“雄心”不仅于此。

从与雄安新区深度交流合作,到深化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十四五”期间,广州还将推动形成10条出省高铁通道格局,实现1小时直连大湾区、2小时互通省内、3小时互达泛珠三角、5小时联通长三角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拥有了“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城市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城市”的“新身份”,广州正在奔向开放合作的大未来。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