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全国人大代表、中大校长罗俊:天琴一号六大技术通过在轨验证

来源:广州日报  2020-05-22 08:46:18


罗俊代表称,他准备在两会期间提交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 



天琴一号卫星设计概念图。


日前,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中山大学校长罗俊。在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年份,作为一位著名学府的校长、一位潜心基础研究数十年的科学家、一位曾在武汉生活与工作了几十年的湖北人,一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全国人大代表,他会有什么思考和建议?

罗俊表示,他准备在两会期间提交一份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谈及疫情带来的思考,他建议国家对医疗卫生的投入与GDP挂钩,同时增加公共卫生应急物资战略储备。

天琴团队已成功实现了地月距离的激光精确测量,并且获得了月面上全部五个反射镜的回波信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实现地月激光精确测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测得全部五个反射镜的国家。

谈工科异军突起——

中大紧抓机遇发展工科 说优秀为时尚早

记者:中大以文理医见长,这几年工科异军突起,这其中有哪些经验和做法?

罗俊:一个综合性大学,学科要均衡发展,文理医工都应该发展,同时我们也发展了农、艺等学科。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多学科融合,文理医农工艺的人都有,学生受到的熏陶会不一样。回顾世界一流大学的历史,大多都是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中大要建设“双一流”,必然也要走这一条路,这是一流高校发展的规律。

为什么我们工科发展得好?一是广东给予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二是符合国家发展的需求。广东提出要多办一些理工科大学,中大地处广东,得到了政府大力支持。我们正好也赶上了机遇,深圳要办大学,我们就到那里办了一个校区,所以我们把工科在那里办起来了。

现在中大工科发展得还算不错,但要说优秀还为时尚早。

谈天琴计划:

用15-20年建成“天琴”空间引力波天文台

记者:去年年底,天琴一号顺利升空。目前,天琴计划有哪些新进展?

罗俊:2016年,中山大学发布“天琴计划”实施路线图“0123计划”,该计划将用15-20年的时间建成“天琴”空间引力波天文台。

按照“0123”的路线图,“0”是指发展地月激光测距技术,帮助提高对天琴卫星的定轨精度。天琴团队已成功实现了地月距离的激光精确测量,并且获得了月面上全部五个反射镜的回波信号。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实现地月激光精确测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三个成功测得全部五个反射镜的国家。

“1”是利用单颗卫星在空间建立高精度惯性基准。“天琴一号”已于2019年12月20日顺利升空,无拖曳控制技术、高精度惯性传感技术、微牛级连续可调微推进技术、高精度激光干涉测量技术、高精度质心控制技术、高稳定度温度控制技术等六大技术全部通过在轨验证,且每项数据都优于任务指标,是国内同类技术的最高水平,这些技术联合起来实现了高精度惯性基准建立的任务目标。

“2”是利用两颗卫星在空间检验长距离星间激光测距技术。“天琴二号”计划在约400公里轨道高度上对地球重力场进行高精度测绘。“天琴二号”项目建议书已于春节前提交给上级有关部门,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部分技术已经成熟,并在“天琴一号”上经过检验。“天琴二号”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

“3”是指2035年前后,在距离地球约10万公里的轨道上部署三颗卫星,构成边长约为17万公里的等边三角形编队,在太空中建成一个探测引力波的天文台——“天琴”。目前,中山大学天琴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引力中心、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等多个团队正团结协作,不断推进各项工作。

谈基础研究:

像煲广东汤 要做几十年 做一辈子

记者:您一直致力于引力研究,30多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这当中,您有哪些感悟和思考可以分享?基础研究如何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

罗俊:我们做科研选题倾向于选择难度高的、题目大的、时间长的、需要团队参与的选题,十年八年做不完,而是要做30年、做一辈子。这有点像广东煲汤,人家几分钟就炒一个菜,煲汤就要煲很久。我们的博士生往往七八年才能毕业,不是他们不努力、不优秀,而是我们的研究太难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后,通过自主创新、技术引进等方式,科学研究加速发展。今天,我们继续前进发展的出路在哪里,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别人发明创造的技术,再转移给我们,那我们在这个生物链里,就总是处于底层。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开展原创性的基础研究非常重要。而且这件事要有明确的国家目标来牵引,也就是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只有把这些东西都摆得很清楚了,从0到1才可能出现。

基础研究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厚积薄发。我们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与支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这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把基础研究归为第一动力,它的后续推动力可能会超乎我们的想象。这次两会,我也准备提交一份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建议。

谈疫情:

建议对医疗卫生的总投入与GDP挂钩

记者: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山大学派出了精锐的医务团队前往一线抗疫。此次疫情也是一场大考,既体现了我们的优势,也暴露了我们公共卫生体制方面的短板。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罗俊:我觉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体现了我们国家制度优势,从全球来讲,我觉得中国是“考试”成绩最佳的,这点毋庸置疑。

这次抗疫中,中山大学先后派出512名精锐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是广东高校中派出医护人员最多的,所有的医护人员都主动请战,申请上前线,有的不止写一次请战书,有的甚至是写血书。

在湖北抗疫的两个多月里,中大医护人员没有一个人感染,这也展现了中大严谨求实的作风。在武汉前线,我们负责的重症监护室的死亡率为零,展现了中大高超的医疗水平。在此过程中,针对新冠肺炎的科研攻关也取得了突破。

在广东,中大附属第三医院是广州定点救治医院,附属第五医院是珠海定点救治医院,附属第七医院是深圳后备定点救治医院,附属第八医院是发热门诊医院,其他附属医院的发热门诊对全社会开放。与此同时,中大附属医院在医疗收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还向武汉前线积极捐赠医疗物资,总计超过一千万元,这既体现了中大人的政治站位,也体现了家国情怀。

这次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我一直在想,我国医疗卫生的投入是不是相对少了一点。当年我们教育投入少的时候,人大代表不停提议,应该把教育投入跟GDP挂钩,最后GDP的4%要用于教育投入写进了国家的法律。我们能不能把医疗卫生的投入也跟GDP挂钩?总书记讲得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老百姓希望不生病,希望生病的时候能够得到好的医疗。我觉得,如果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加大投入,对老百姓是一个更大的福利。建立医疗投入与国家GDP挂钩机制,可确保医疗卫生总投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这笔钱还要优化投入机制,花出效率和效果。

首先,这些钱可以用到公立医院的建设上,公立医院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主力军角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要对公立医院进行政策松绑,二是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力度。

其次,用于加强对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在我们有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前提下,如果能加大复合型医学人才、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人均医疗资源和质量,老百姓就更有保障了。

再次,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物资的国家战略储备,增加储备数量、种类和规模,以更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