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杜如虚院士:同心共取他山石,智能制造建祖国

来源:广东科技报  2019-11-11 14:46:38



杜如虚院士一行到本报考察指导与交流



杜如虚院士报告会现场


杜如虚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精密制造专家。现任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教授。杜如虚院士多年从事精密制造领域的相关研究,研究领域方向为成型、金属切割机塑料成型;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生产制造过程的在线监控、诊断和控制。

“海燕双双搏浪高,云天无际任翔翱。同心共取他山石,不为新枝为故巢。”2019年10月,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杜如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的院士报告会现场以一首诗开始他的报告。据介绍,这首诗是杜如虚的岳父杨奎章于1986年在他和太太杨晖出国留学之际,给俩人的临别赠诗。“它陪我走过在美国,加拿大及中国香港求学、工作及担任教职的33年时光。回首看来,这首诗既是岳父对我俩的期盼,也是我们这数十年来人生历程的写照。”杜如虚说。

做轧钢工人时产生出国学习想法

杜如虚祖籍福建,1955年出生于吉林,在广州长大,他说自己是新中国的第一代人。1949年与1951年,杜如虚的父母相继从中山大学医学院毕业。为了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他们一起报名参军,远赴长春第一军医大学就职,一待就是10年,直到1962年才回到广州。回来后,他们以教育科研为职业,成为了广州医科大学的创校教授,同时也是杜如虚踏上科研之路的重要引路人。 

1977年,杜如虚入选为工农兵学员。“本来我的爱好是文科,曾经为有机会报读中山大学历史系激动不已。但父亲希望我读工科,权衡之下,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工科。”那时,国内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处处需要工科人才,杜如虚对此深有体会。他中学毕业时被分配到轧钢厂当工人,在做轧钢工人的4年中,干活儿要三班倒。由于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他还经常受伤。那时杜如虚所在的热轧车间需要把钢板加热,从而产生氧化铁,飞起的氧化铁粉尘特别容易跑到眼睛里去,导致疼痛发炎。所以他每两三个礼拜,就得上一趟医院,眼科医生都认识他了。

为了想办法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杜如虚请父亲带他到广东科学馆的资料室,结果发现资料基本都是英文的。这段经历让他产生了走出国门、到国外留学的想法。

师从吴贤铭,助力祖国工业发展

1980年,杜如虚考上华南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成为自动化系的第一届研究生。1985年,他自费公派到美国进修,在密西根大学师从制造工程界泰斗美籍华人吴贤铭教授。据杜如虚介绍,制造工程界举世公认的大师及权威吴贤铭1923年出生于杭州,早年几经战乱、数度辍学。吴教授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机械系取得博士学位时已39岁。他以华人身份砺砺耕耘,贡献卓著。在吴贤铭指导下毕业的博士研究生就有123位。

在吴贤铭的门下,杜如虚不仅学习到了工程学最前沿的知识,还得以在生产第一线从事工业应用研究。1988年,吴贤派他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做项目。通用汽车有个工厂叫“未来工厂”,全部数字化、网络化,并开始实验智能化。“基本上就已经是个无人工厂,这使我受到了极大震撼。”

杜如虚告诉记者,恩师吴贤铭经常教诲学生不要忘本,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为提高中国制造工业水平、促进科技发展而尽心尽力。“他是中国改革开发后首批回到中国访问的学者,并接纳了一大批像我一样从中国来的学子,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制造工程研究人才。”杜如虚介绍。

2001年,杜如虚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此时,国内制造工业水平开始飞速进步,然而在精密工程技术等几个关键核心上,仍然被国外厂商所垄断。杜如虚表示,精密工程是一门尖端学科,很荣幸能参与祖国工业的发展。

2006年起,杜如虚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主任。同年,他受香港中文大学的委托,协助建立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并在那里创建了精密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协助中科院一方面为国家研发有关国计民生的新技术,一方面为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例如,杜如虚所在的团队研发出了多种金属成形机床及控制方法,在五金、电子、造船、造车等领域都有应用。“想起30多年前在广东科学馆资料室翻书,仍然好像是昨天的事情。”杜如虚感慨道。

提前布局培育智能工程领军人

2018年,杜如虚辞去香港中文大学的工作,全职回到母校华南理工大学,筹办以其恩师命名的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他决心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推动中国工业4.0的发展。杜如虚说:“300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计算机化的工业3.0,走到今天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工业4.0。最近,我访问了广州的白云电气公司。他们的无人工厂已经超越了当年美国的‘未来工厂’。”

在杜如虚看来,从工业1.0到工业4.0,制造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在世界各地保护主义盛行的当下,中国面临巨大的挑战,那么我国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他表示,过去的来料加工模式(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及代客加工模式(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ing)不可能再延续下去。必须开发新技术、建立自己的品牌。

“持续创新、精心布局、及时应变,缺一不可。”杜如虚认为,制造业的发展,当前尤其需要网络化与智能化技术。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的建设目标就是紧扣国家和区域的需求,培育新一代智能工程师、智能工程领军人,为广东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产业提供人才资源支撑,并助力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服务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杜如虚介绍,最近他们还与广州市政府、德国博世(中国)公司签署了意向书,共同建立广州工业4.0中心,希望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