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广东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施工图”和“任务书”出炉,广州将怎么干?
以创新为轴 打造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7-09 09:13:01


今年开通的南沙大桥。


在广州开发区,穗港智造特别合作区全面启动建设,届时将开设连接香港机场、澳门机场的水上航线,1小时20分钟可到达香港机场;在南沙,广州第二座科学城正紧锣密鼓地谋划,此前,广州北上与中国科学院签署了两份协议: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广州明珠科学园。中科院表示,将合力打造南海之滨这颗中国科学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打造世界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广州的角色引人关注。5日,我省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下称《实施意见》)以及《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行动计划》)。在《实施意见》与《行动计划》中,广州一词分别出现66次和62次。

肩负新使命、踏上新征程。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来,广州就把贯彻落实《规划纲要》作为推动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的总抓手,强化机遇意识,主动担当作为,发挥表率作用,最大限度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举全市之力扎实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广州严格对表对标《规划纲要》和省《实施意见》,在制定实施意见、行动计划、工作要点、政策库和项目库的基础上,对照列出65个方面重点工作,全力推动中央赋予的各项任务见行见效。目前,大湾区建设取得良好开局,重点领域工作扎实推进。

创新

科创走廊激活广州创新活力

城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开放、分工协助的复杂的创新体系下,没有哪个城区或者城市,能够单独完成创新的过程。

《行动计划》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加快中新广州知识城等重点创新平台建设。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马向明认为,科技创新走廊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方式。

“好的创新环境应该像液态网络,液态网络不但提供了碰撞所需要的密度和流动性,也有利于保存这些创意,等待新的要素的叠加以最终形成伟大的创意。商业渗透度高印证了广州千年商都的名号,但知识渗透少却是广州创新氛围弱的一大原因。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为广州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机遇。”

在南沙,广州已谋划再建一座科学城。这座由广州与中国科学院共同打造的南沙科学城,将推动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载空间,积极打造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开放平台。

显而易见,南沙科学城将与广州现有科创基础结合,其释放的辐射能将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格局。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和各类风险增多。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科技创新产业化链条,依靠制度创新驱动产业集群发展。

《行动计划》亦提出,协同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绿色制造,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

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广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更具内涵。今年6月,广州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协同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行动计划》,明确广州将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都市现代农业”五大产业为主导,携手大湾区城市共建世界级产业集群。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广州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一个缩影。今年6月11日,广州市与恒大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恒大将投资1600亿元,在广州南沙区建设新能源汽车整车研发生产基地、新能源电池研发生产基地、电机研发生产基地三大基地等项目。作为近年来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南沙初步形成北部、中部、南部三大新能源造车板块,剑指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地。

宜居

到2020年广州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生态空间是湾区建设的前提、基底。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之一,广州在宜居程度上的提升将有力促进大湾区宜居环境的构建。《行动计划》提出,统筹陆海水环境综合整治。到2020年,基本消除大湾区内地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大湾区内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5%。

今年3月,广州市第3号总河长令发布,决定依托全市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在河(湖)长制工作中推行网格化治水。各级网格人员要在各级河长领导下,狠抓污染源查控、违法建设及“散乱污”场所整治等工作,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按时完成“五清”专项行动任务。目前全市落实河长3030名,湖长828人,自然村河段长3296名,实现河长湖长全覆盖。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实现河长湖长全覆盖,将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结构科学、集约高效的大湾区发展格局。

针对《行动计划》提出的广佛跨界河流治理,广佛两市也已在更高层面考虑。日前,广州市生态环境部门赴佛山调研,透露出两地将加强合作沟通,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合力争取并携手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信息。

作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全面聚集人才,不断完善“用得好、留得住”全球高端人才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对于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粤港澳大湾区来说至关重要。

《行动计划》提出,推动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支持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大学(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澳门科技大学落户广东。

此前,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已明确落户广州南沙。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湾区发展视角下,港科大有更宽广的发展契机,这是港科大(广州)项目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史维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不同城市与地区之间合作交流。“大湾区有许多在国际上有地位的工业和产业,大学是一个开放的群体,香港科技大学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开放、创新、跨学科的联络员,将这些领先的工业与商业全方位和学术研究联络起来,通过大湾区的产业实践培育创新人才。学生毕业后,立足湾区实际,服务湾区发展。”史维对此很有信心。

“90后”吴嘉惠是一名香港设计师。2016年,他在英国伦敦完成设计专业进修后回到香港,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想创业了,广州成为他创业的起点站。他于2018年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并开始第一个设计项目,把天银大厦的顶楼改造成为共享办公空间TIME TABLE。如今,这里还成为了广州市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的举措。6月1日,广州正式施行《发挥广州国家中心城市优势作用支持港澳青年来穗发展行动计划》,这也是大湾区内地城市首个支持港澳青年发展的综合性政策文件,包括符合条件人才补贴免征个税、筹建1000套港澳人才公寓、申领广州人才绿卡,享受购房、购车、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等市民待遇。

联通

南沙再添“黄金通道”

区域协同发展的重中之重便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而事实上,基建的联通已成为大湾区建设的先手棋,并为大湾区的互联互通打开了新局面。

广州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包括航空港、高铁,甚至包括广佛一体化地铁建设,在交通区位上发挥着其独到的作用。

《行动计划》提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广州—深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实施广州等地的机场改扩建,新建珠三角枢纽(广州新)机场。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关注到,《实施意见》里出现了一大批此前未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只在各市层面提及的交通项目,具体包括狮子洋通道、伶仃洋通道、广深第二高铁、深港西部快线。前两条珠江口过江通道此次被明确为正在开展前期研究工作,其中狮子洋通道联接广州南沙至东莞虎门,伶仃洋联接深圳前海和珠海的淇澳岛及市区。

狮子洋通道研究工作的提及,表明南沙有望再添一过江通道。今年4月2日,南沙大桥正式通车,清明节期间车流量就突破设计流量的10万车次。这说明,即便虎门大桥、南沙大桥两座跨江通道同时“上岗”,连接珠江东西两岸的交通线路仍十分紧张。

最近因为广州市国土空间总规而备受关注的广深第二高铁本次被提及,这也在更高层面上确认了项目正在推进之中。此前的规划显示,广深第二高铁将联通白云机场和宝安机场,将两地的通勤时间缩短为20分钟。

《实施意见》对此表示,以交通、信息、能源、水利基础设施为重点,携手港澳推进大湾区基础设施“硬联通”和机制“软联通”,形成内联外通、高效衔接的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一体化、便捷化、智能化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硬联通”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以政策和规则对接为重要内容的“软联通”,则是大湾区内各要素能否顺利流通和发挥协同效应的关键。

城市群的发展,首先是核心城市的发展。广州作为中心城市,在区域发展新格局中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推动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也应主动作为。为此,《行动计划》提出以广清一体化为示范,推动环珠三角地区与大湾区一体化融合发展。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