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广州南沙科学城来了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5-10 08:45:03


图为南沙明珠湾起步区灵山岛尖,未来明珠科学园将建在明珠湾。


除了现有的位于黄埔的广州科学城,广州将再建一座科学城。

近日,广州市与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签署了两份协议:共建广州南沙科学城、广州明珠科学园。

今年3月,南沙科学城的概念首次见诸报端。广州市主要领导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透露,布局打造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琶洲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含广州大学城)“三城一区”,建设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国际健康城等十三节点。

此次规划的南沙科学城大致包括珠江东、南沙湾、万顷沙、龙穴北4个片区,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明珠科学园位于南沙明珠湾片区。

南沙自贸片区的建设不仅仅是南沙的大事,更是广州的大事,也是广东的大事。

从地理区位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存在两个大都市圈,一个是以建设超级城市为目标的广佛大都市区,另外一个就是以港深为核心、通过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辐射西岸形成的“环伶仃洋大都市区”。

显而易见,南沙是广州打入“环伶仃洋大都市区”的桥头堡。广州要把南沙作为一把手工程,全力“南进”。

而南沙科学城正是广州“筹谋已久”的一个大招。它将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作为举全市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快建设科技创新强市的重要一步,广州联手中科院,将打造南海之滨这颗中国科学皇冠上的最美“明珠”。

更值得关注的是,至此,广州将拥有双“科学城”。“资深”的广州科学城已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重要节点,“新生”的南沙科学城又将为广州带来什么?

“双城”联动,大湾区的创新版图,广州又画出了浓重的一笔。

南沙科学城里有什么?

此次南沙科学城的布局,从此前几个信息可以初见端倪。

今年3月,中科院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谈。会上提到院市双方合作有两个关键信息:

一是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布局建设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中科院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二是整合中科院在广州及其他适合在广州发展的研究力量,共同推进中科院广州分院集中园区(广州科学园)建设。

“国家对南沙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早有布局。“南沙区委常委翁殊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年—2020年)》中提出,建设南沙新区等合作区域,作为加强与港澳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方面合作载体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将南沙新区打造成为“服务内地、连接港澳的商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和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临港产业配套合作区”。

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强化粤港澳联合科技创新,共同将广州南沙打造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培育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

在更早前,南沙披露的“十三五规划”也有暗示。规划提到,将形成中科院“一院五所”、教育部属高校系列研发机构、以港澳为主体的境外合作科研机构三大科技创新组团。

中科院广州分院为中科院机关派出机构,有44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广东的南海海洋研究所、华南植物园、广州能源研究所、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院所都属于中科院矩阵。

也就是说,未来这些院所或将逐步向南沙科学城转移集聚。据相关人士透露,南海海洋研究所已决定整体搬迁。

南沙科学城的功能里提到了“三个重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其实,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在不断地往南沙集聚,聚焦的科研领域非常前沿、尖端。

今年1月8日,中科院和广东省政府、广州市政府共建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式揭牌。实验室选址在广州南沙区,科研规划用地600亩,总投入超80亿元。

实验室将按照“8+7+6+5”的格局布局,聚焦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方向,发展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方向,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建成一流的海洋科学与工程研发基地,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

4月25日,实验室第一届管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目前,丁德文、周成虎、张偲院士等15个院士团队已确定加入广州海洋实验室的核心团队。新型地球物理综合科学考察船已开工建设,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待国家发改委批复,将作为广州海洋实验室的重要共用资源。

还有一个“大家伙”值得关注——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冷泉装置将为可燃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实时长期观测和预警技术支撑,为人类安全、环保、经济、科学地利用可燃冰资源提供可靠保证,具有服务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和科学意义。

此前,广州市已和中科院签署了《冷泉生态系统观测与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预研合作协议》。冷泉装置相关内容已纳入中科院、广州市政府、广州市南沙区政府《共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合作协议》的重点内容。

此外,还有多个中科院所属单位在南沙早有谋划且已进驻,如中国科学院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应用技术研究所等。

南沙自贸片区作为广州的一把手工程,必然将全市的资源和力量统筹起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全力推进建设。因此,南沙科学城并不仅仅是引进中科院“矩阵”的科研机构,而是众多前沿学科翘楚及机构的聚集。

今年1月,粤港澳大湾区博士后科技创新(南沙)公共研究中心落户南沙,这是国内首个博士后公共研究中心落户南沙。当前,中心共有会员102名,承担项目近400项,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技术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

去年底,广州市政府与香港科技大学正式签署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合作协议。学校选址在南沙庆盛高铁站枢纽区域,占地1.13平方公里,相当于港科大本部面积的两倍。港科大广州校区力争今年年底动工,将采取边筹建边招生方式进行,今年9月开始招生,首批学生将赴香港就读。

为什么是南沙?

“南沙对于广州来说,是唯一的城市副中心,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平台。”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表示,南沙科学城的落户进一步凸显了南沙在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作用。

作为广州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主战场,南沙优势非常突出。

区位优势,南沙位于大湾区几何中心,从南沙到香港、澳门都非常便捷。

先发优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霍英东先生为代表的一批香港企业界人士就开始在南沙投资兴业,拉开了粤港澳合作的序幕。

空间优势,南沙自贸片区面积60平方公里,是广东自贸试验区面积最大的片区,土地资源丰富。

制度优势,南沙拥有国家级新区、国家级开发区、自贸试验区、省实施CEPA先行先试综合示范区等多项国家战略叠加的政策优势,最有条件对标港澳、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体系。

平台优势,《规划纲要》中14次直接提及南沙,赋予广州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主要集中在南沙。

环境优势,南沙生态良好,既有现代城区又有美丽乡村,是一座环境优美、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滨海新城。

哪些行业会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获得南沙科学城落户的红利?马向明表示,海洋科技产业将率先突围。“海洋产业的发展是市场导向的,目前南沙在此方面已有积累,未来可期。”

的确,向海而兴是南沙的“优选项”。在翁殊武看来,南沙已经形成重大科创平台集群,这是南沙科学城落户的现实基础。目前,南沙集聚了中科院“一院五所”海洋科技力量: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深海科技创新中心基地等一批海洋重大科创平台已落户建设,开展了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预研和选址工作,推动中科院广东智能无人系统创新研究院落户南沙,初步形成海洋科技力量和海洋重大基础平台集聚态势,初步完成海洋科学中心建设战略布局。

“南沙目前最显著的形象就是海港”,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袁奇峰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南沙港让广州重新成为国际港口城市,彰显广州的国际化雄心。

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区域而言,粤港澳大湾区有着广阔的海洋腹地。“面朝大海是南沙发展的机遇,尤其是要借湾区之力发展海洋经济。”袁奇峰建议,应该出台相应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机制,不仅要引入科研实验室和大企业,更要整合民间资本和中小企业的力量,形成优质的海洋经济生态。

未来南沙科学城和广州明珠科学园将如何建设?翁殊武透露,首要任务是探索一整套适合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要为中科院系的研究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更好的服务平台。”他表示,当前,广州的科研院所布局相对分散,不利于跨领域和交叉领域学科的研发。“一个相对集聚的物理空间,可以让不同学科之间产业碰撞,互相激发创新成果。”

双“科学城”:中科院很棒,“中关村”同样重要

要参与共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离不开创新基础能力,这是广州创新的突破口。

广州集中了全省最多的科研院所,昂贵的科学大装置、大设备也多,原始创新“家底”雄厚成为了广州的比较优势。

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陈广浩表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客观现实需要。“按中科院与广东省政府的合作思路,将通过共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并配套高水平科研机构及有关平台,建设珠三角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从基础设施方面打下坚实基础,从而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比较优势如何发挥?要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这条路。广州提出建立健全与大湾区其他城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机制,密切穗港澳在科技研发、科研成果转化、产业化方面全链条合作。

翁殊武表示,目前,国家在北京、上海、安徽、合肥设立了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他表示,南沙科学城面积更大,功能也更丰富,除了容纳中科院系的研发机构以外,还将集聚国内外创新型机构,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地。

“与传统制造业相比,高端服务业的服务半径更小,在相对集中的时空范围才能发挥最高的效率。”翁殊武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制造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产业转型升级对科技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南沙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交通网络不断织密之后,可以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平台给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南沙可以通过高铁和水路两种方式与香港直接对接联系,交流成本低,这也是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区选址南沙的重要原因。”

“从科技成果转化来看,香港、澳门在基础研究方面有特长,但是在成果转化方面有限制。”翁殊武表示,广州可以充分发挥南沙自贸片区创新机制的优势,整合境内外高端科研资源。“这些科研成果不一定要在广州转化,但是南沙的创新制度可以为他们提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政策优势,让研究成果产业化的过程更畅顺。”

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中,广州很大的亮点在于拥有“双科学城”。即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

1998年奠基启动的广州科学城是广州高新区最核心的板块。如今已成长为企业创新沃土,集聚几千家科技企业,拥有华南最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已然是广州版的“中关村”。

与之错位,聚焦在战略性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南沙科学城,将为广州科技发展注入最强力的原始创新支撑。

“中科院很棒,中关村同样重要。”在袁奇峰看来,引进科研创新要素固然重要,科技成果转化、外溢也不可忽略。利用高校、研究机构等吸引智力和技术高度聚集后,要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把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形成高技术综合体,同时支持科研人才在当地进行创新创业,让科学技术与生产趋于同步。

两城齐飞,源头创新到产业应用全链条共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广州力量着实令人期待。

■南沙科学城小档案

◎位置

南沙科学城大致包括珠江东、南沙湾、万顷沙、龙穴北4个片区。根据未来项目布局情况规划范围可能还有调整。明珠科学园位于南沙明珠湾。

明珠科学园定位为广州南沙科学城的核心区,今年将启动第一批项目建设工作,计划在2022年底前完成建设。

◎定位目标

南沙科学城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

◎功能

南沙科学城将推动中科院在穗研究机构和创新资源集聚发展,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重大科研任务和项目落地提供物理承载空间,积极打造吸引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的开放平台。

◎重点布局内容

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