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我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3-25 08:40:54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而据统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技”一词出现了18次,“科技创新”作为整体一共出现5次。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创新驱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创下新高,并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这在全球范围内都绝无仅有。国家统计局3月5日发布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超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不断增加的研发经费投入,换来的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丰硕成果。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按照科技“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如今仅剩两年时间,我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成为全新“高点”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创新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机制,大力培育专业精神,促进新旧动能持续转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袁岚峰表示,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感受到,科技创新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进步的根本推动力。

“人类进步的本质,就是科技的进步。”袁岚峰认为,当今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科技先进的国家,从根子上说,科技水平决定了一个国家生产力的上限。在我国,新兴产业已经产生了大量的经济效益,成为发展新动能,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事业。从“向科学进军”到迎来“科学的春天”,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科技一直在抢抓机遇,不断开拓创新。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办公厅原调研室主任胥和平曾参与多项科技政策的制定。在他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政策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又是一个新的高点,这跟以往是很不一样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贯穿一系列科技政策的核心,就在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实施和推动创新驱动战略。

2015年3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2016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这是首次将“科技创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顶层规划,不仅包含科技政策,还包括配套的经济、财税、贸易、产业、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

研发支出继续保持

两位数增长

随着科技政策的不断演变、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研发投入持续增加,科研基础条件大为改善,我国已成为世界科技投入大国。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创下新高。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提出自主创新战略以来,研发经费支出年平均增长达到19.59%,相继超过了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

而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6年中国的研发支出是4102亿美元,仅次于美国的4643亿美元,比整个欧盟高出17%,是日本的2.7倍,德国的3.9倍,法国的7.4倍,英国的9.6倍,俄罗斯的11倍。

令人振奋的是,这一数字仍在不断攀升,并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国家统计局3月5日发布的《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8.5%,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

而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反映国家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标,我国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GDP之比)2002年首次突破1%;2014年又迈上2%新台阶,达到2.02%;2018年提升至2.18%,引发全球瞩目。

“我国经济体量增长快,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在GDP达到90万亿这样大规模体量下完成,非常不容易。”胥和平表示。

科技部负责人表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首位,科技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第一动力”的作用更加凸显。

不断增加的研发经费投入,换来的是科技创新领域的丰硕成果。2月27日,科技部基础研究管理中心召开“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专家解读会”,发布了2018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其中,基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成功克隆出猕猴、创建出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揭示抑郁发生及氯胺酮快速抗抑郁机制、研制出用于肿瘤治疗的智能型DNA纳米机器人、测得迄今最高精度的引力常数G值、调控植物生长——代谢平衡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将人类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历史推前至距今212万年等列入其中。

基础前沿研究能力

有待提升

“科研成果涌现,是多年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长期坚持研发取得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是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加强政策引导激励,以及科技创新投入、金融等协同推进的结果。”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说。

不过,蓬勃发展的科技创新领域,仍然存在不少短板与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发整体水平仍然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情况,基础前沿研究能力仍然不足,缺乏颠覆性创新技术。

长期观察科技政策的人士认为,基础研究为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决定了国家的中长期竞争力。德国和日本重视基础研究投入,而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有待提升。

南方日报记者根据公开数据测算,2009年,我国基础研发经费在研发经费中的占比达到5.01%,随后又重新跌回4%,直到6年后的2015年,这一比例才重新站回5%的台阶,但至今仍未突破6%。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超过15%,差距巨大。

“总的来讲,一切科学技术的源头还是基础研究。”两会上,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答记者问时表示,对中国科技界来讲,基础研究的能力和产出是我们的一个短板。我们对基础研究应该要给予足够重视,否则科技创新就没有源头了。

在胥和平看来,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其中产业的很多新兴技术不断成长和发育,一些传统技术正在不断更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多方面的空间和机遇,这就需要企业、产业界、投资界更多关心技术创新、推动自主创新,从应用层面去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要求,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

而具体到每个科研人,如果谈到最大的“烦恼”,就是项目经费管理的繁琐。“科学家要掌握财务知识,如果能精通会计业务就更好”,道出了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管理过于呆板的无奈。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的创造性活动。要充分尊重和信任科研人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要在推动科技体制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上下功夫。

未来两年研发投入

每年要增13.5%以上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科研生态,就一定能够迎来各类英才竞现、创新成果泉涌的生动局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按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到2020年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过程的重大任务。

如今,距离2020年仅有两年时间,我国离创新型国家,还有多远?在科技部召开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科技部对创新型国家进行描述,即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要走在世界前列。

王志刚认为,“是否进入创新型国家,就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是不是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发展的动力是不是更多地依靠科技创新,劳动主体是不是更多具备科技创新能力和精湛的技能,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不是更多地用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来衡量,是不是有一大批高水平的高校、企业、研究院所,科技合作是不是成为国与国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全民科学素质是不是有个较大的提高……”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全球排名从2017年的第22位上升到2018年的第17位,首次也是唯一一个进入全球创新指数前20名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表示,中国的表现是今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最突出的内容。中国排名的快速上升反映出中国领导层设置的战略方向,即发展世界级的创新能力,同时将中国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基础转向依赖创新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此保持竞争优势。

不过,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预期2020年的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2.5%的创新型国家标准。如今仅剩两年时间,研发投入强度离创新型国家标准还差0.32个百分点的距离。诸多专家坦言,完成任务并不容易。

袁岚峰则给出了更为具体的指标:考虑到GDP增长率在6.5%左右,这意味着在剩下的两年中,每年的研发投入都要增加13.5%左右,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当然,现在讲到进入创新型国家,我们还是有短板的。”王志刚也坦承,科技部未来将更多地、紧紧地依靠广大科技人员,更好地去倾听和服务大学、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一切愿意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人。

■对话

专家:我国科技发展仍存在“短板”

基础性研究要努力跟上

颠覆性创新要实现超越

嘉宾名片

胥和平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办公厅原调研室主任

张士运 北京科技战略决策咨询中心学术带头人、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南方日报:从2013年起,我国研发经费就稳居全球第二。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1.96万亿元,同比增长11.6%。这个增速在全球是怎样的水平?

胥和平: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科研经费增长是全世界唯一最快的。要知道,在200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费用还没有超过1000亿元,在这17年的时间里,我们的研发费用逼近2万亿,这令全世界目瞪口呆。当时我到世界各国去开会,不少国家表示非常羡慕,说中国研发经费增长不得了,现在我们的科研经费远远超过日本。

张士运:从R&D经费规模来说,我国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从增速来说,虽然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但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增速超过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发达国家的增速很多,增速保持世界前列。自2012年以来,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研发投入增速相对平稳,保持在5%左右的水平。

南方日报:上述《统计公报》还显示,2018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2.18%。这在国际上是个怎样的水准?按照计划,到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达到2.50%,达到创新型国家的水平,您认为这一任务能否完成?

胥和平:2.18%的研发投入强度在国际上是中等偏上水平。从国际上来看,以色列、韩国的研发投入强度是最高的,达到或接近4%;美国的研发投入强度在2.5%以上,也是比较高的;去年欧盟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是2.13%左右,因此我们超过了欧盟国家平均水平,这是很令人振奋的。

到2020年实现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有人士测算,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不过,我们现在正在努力,差距不会太远。更重要的在于,我国经济体量增长太快,这个成绩的取得是在GDP达到90万亿元的规模体量下完成,这个增长非常不容易。

张士运:从研发投入强度来看,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稳步提升。2014年达到2.02%,首次突破2%;2017年达到2.13%,2018年又有所提升。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2.18%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的,这说明国家对科技的投入特别重视。

根据2016年的排名,我国研发投入强度排在11位,在发展中国家是领先的,接近于发达国家。至于2020年达到2.5%的投入强度,目前来看比较难实现。

但是在这一方面,政府正在积极发挥作用,政府的投入越来越大,也将吸引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企业的投入,如果能够形成全社会投入、特别是大企业的积极性,我感觉还是有希望的,即使实现不了,也会接近这个目标。

应推动企业更多参与自主创新

南方日报:进行科技创新风险大、不确定性程度高,快速增长的科研经费,为我们科技事业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

胥和平:这些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猛,无论是技术研究还是企业基础创新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来看我们一些基础研究原创性的东西较少,一些核心关键技术还存在短板,这些方面都需要更多经费长期稳定持续投入。研发经费的这种快速增长,给我们加大科技的原创性投入和基础研发提供了更多的资金保障,应该说态势非常好的。

张士运:科研经费的大量投入,不但代表着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激发社会从事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这是我国是否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实现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一个决定性力量。

南方日报:整体来说,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未来应该在哪些方面着重发力?

胥和平:科技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性研究,有技术开发也有产品开发,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时候我们在有些领域发展快一些,有些地方可能条件不具备,发展得慢一些,这都是正常现象。

现在我们通过去年国际形势的变化,我们进一步强化了一种认识,那就是要科技发展得长久,我们必须在原创性研究、基础研究上取得更大的进步;要赢得未来国际科技竞争,我们必须在一些核心关键技术上有更大的投入、更大的突破,能获得更多话语权,这一点中央在最近一两年的各种文件里都有所体现,我想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从企业层面来讲,我国处在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其中产业的很多新兴技术不断成长和发育,一些传统技术正在不断更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技术创新多方面的空间和机遇,这就需要企业、产业界、投资界更多关心技术创新,能够推动自主创新,从应用层面去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

张士运:未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原创创新的能力要加强,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基础研究、前沿研究,我们要努力跟上;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实现颠覆性技术的创新不但要跟上,还要实现超越。

在自然科学领域,目前我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仅有屠呦呦一个人,而这代表的是原始创新能力。另外一个衡量一个原始创新能力很重要的指标,就是基础研究占研发经费的占比,目前我国在5%多一点。即使在北京这样一个全国科技资源最集中、经费最密集的地方,这一指标也仅在12%—14%左右,没有达到发达国家15%以上的普遍水平,这里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我们需要迎头赶上。



另外一个指标——高被引科学家数,就是那些所著论文被引用频次很高的全球顶尖科学家。这个方面我们和美国有一定差距。2017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不到250名,和美国相差6倍多,这些顶尖的科学家还比较缺乏,需要我们去努力。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