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读懂户籍人口增长背后的新“区势”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朱伟良 周甫琦  2019-02-21 08:42:08


2月15日,广州市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广州市人口规模及分布情况。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490.44万人,城镇化率为86.38%;年末户籍人口927.69万人,城镇化率为79.78%;常住人口同比2017年末1449.84万人,增长了40.6万人,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其中,自然增长人口11.87万人,自然增长率13.0‰。

记者对比数据发现,近四年,广州常住人口数量保持稳增长,分别达到42.06万人、54.24万人、45.49万人和40.6万人。人们“用脚投票”愿意在此创业、工作和生活,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人才和人口的涌入为老城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不断增长的人口数据中,能发现城市的哪些成长密码?通过近年数据比对,我们试图读懂人口背后的区域发展故事。

白云番禺天河继续领跑人口总量

据广州市统计局2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2018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490.44万人,户籍人口927.69万人。相比2017年末数据,2018年广州的常住人口增长40.6万人,户籍人口增长29.82万人。其中,户籍迁入人口22.81万人,迁出人口4.88万人,机械增长(迁入减迁出)人口17.93万人。

具体到广州市各区,总体的常住人口数量排名与往年大致相同。截至2018年末,白云区常住人口数为271.43万人,位列全市各区第一;番禺区、天河区分别以177.7万人、174.66万人的数量位居第二、三名。此外,各区依序是:海珠区169.36万人、增城区121.85万人、越秀区117.89万人、黄埔区111.41万人、花都区109.26万人、荔湾区97万人、南沙区75.17万人、从化区64.71万人。

据2017年末统计数据,白云区常住人口数为257.24万人,番禺区171.93万人、天河区169.79万人、海珠区166.31万人、增城区119.83万人、越秀区116.38万人、黄埔区109.1万人、花都区107.55万人、荔湾区95万人、南沙区72.5万人、从化区64.21万人。

对比可见,白云区的常住人口在全市11区中同比增长最多,人数达到14.19万人;番禺区、天河区分别以5.77万人、4.87万人的增长数位居第二、三名。其他各区则呈现5000至3万人不等的人口增长,增长势头保持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白云区在常住人口数量上持续位居前列,但其户籍人口数量分别只有103.34万人。其户籍人口仅占据常住人口四成左右的比例。除了白云,相同状况的还有黄埔区,可见它们是外来人口扎根广州发展的重要集聚区。

“交通+产业”推动人口向外围区域集聚

从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域来看,常住人口增量超过3万人的有白云、番禺、天河和海珠。

伴随着广州地铁14号线的开通,广州去年底实现了“区区通地铁”,轨道交通缩短了城市中心和外围区域的通勤时间和物理距离。广州打造南沙副中心至城市中心区30分钟互达,规划大湾区主要城市间60分钟互达。以广州为中心的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成型更有利于人口从中心向外围扩展。

《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在有关广州的表述中指出,广州、深圳严格控制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并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人口向新区、郊区适度集聚,着力提升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提高城市人口素质。

翻看近几年数据发现,番禺、南沙、花都、从化、增城5大外围区域,整体人口增长超过越秀、荔湾、海珠等传统中心城区。2017年末常住人口数据显示,番禺区增加了7.8万人、南沙区增加了接近3.8万人、花都增加了2万人、从化增加了约7000人,增城增加了5.3万人,增长保持良好的势头。

以番禺区为样本,番禺常住人口2016年首次超越海珠、天河等人口较多的中心城区后,2017年和2018年继续保持加快增速,稳居全市常住人口第二大区,仅次于白云区。虽然番禺区户籍人口占比常住人口比例约五成半,但2017年的户籍人口增加了4.8万人,2018年的户籍人口增加了5.5万人,连续两年领跑各区。

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全面合作枢纽——广州南站、思科项目和万博商务区的前景,不少人愿意继续扎根番禺,推动昔日“睡城”成为“创新之城”。

位于广州东部的增城近年来也颇受关注。富士康超视堺第10.5代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0亿元,主要厂房主体结构已封顶,计划今年10月量产。新一代信息技术、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和金融科技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大量的创业就业机会。

进入双地铁时代,引入黄冈中学、前海人寿医院等优质配套资源的增城也成为近年人口扎根发展的热土。

老城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显著提升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老城区对人口的吸引力正在提升。

数据指出,2017年末,越秀区同比2016年常住人口增长了2700人,海珠区增长了2.5万人,荔湾区也是增长了2.5万人,总体增幅不如外围区域。但在2018年末数据中,除了白云各区增幅都比较均衡,越秀常住人口增长了1.51万人,海珠增加了3.1万人,荔湾是2万人,与黄埔、南沙、增城等热门外围区域相差不大。

值得留意的是越秀区,该区作为广州“城市之心”,拥有最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在2017年的数据中,越秀区成为全市唯一一个户籍人口超过常住人口的区域。而这一现象在2018年末发生改变:越秀常住人口增长1.51万人,并且常住人口超过户籍人口1000人,说明老城区吸引了越来越多外来人口进驻生活和工作。

今年1月召开的中共广州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以更大担当奋力开创广州工作新局面,完善广州市“1+1+4”工作举措,把省委的施工图细化为广州市的项目书,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新城区、近郊区往往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得比较好,就业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人口的分布。”暨南大学教授、规划专家胡刚认为,老城区要焕发新活力,关键还是产业要有提升,产业是集聚人口和焕发活力的关键。

海珠区常住人口数量位居全市第四,领跑传统老城区。事实上,海珠区正面临从原来的传统老城区向现代化中心城区转型的新时期,珠江之岛要迈向创新岛,就要全力建设琶洲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中山大学国际创新谷以及后航道滨水区创新湾区的“一区一谷一湾”的建设,构建实现区域新活力的新蓝图。

目前,琶洲数字经济创新试验区引进了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科大讯飞、小米等互联网龙头企业20个。创新产业的迭代加速了人力资源的变革,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机遇,站在新起点上的海珠比任何时候都渴望人才。

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今年9月底前要大变身的消息近日吸引社会高度关注。广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披露,越秀区计划在2019年内,对海珠广场和起义路两个传统中轴线节点进行品质化提升,未来,海珠广场将变花海,起义路还原历史韵味。

海珠广场及周边地区是广州两千年历史轴线与滨江的交汇点,聚集了第一届广交会场馆、华侨大厦、广州解放纪念雕像等地标,改造后,焕然一新的海珠广场片区,将激活海珠广场片区面临没落的业态环境,促进老城区经济发展。

历经2000多年长久不衰的商业城市,是广州之“老”;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中勇当排头兵,是广州之“新”。

注入源头活水,老城区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越秀区GDP总量稳居全市前三,今年1月举行的越秀区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将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大湾区科创之芯,建设国际大都市文化金融CBD,共建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激发城市功能新活力。

■城市观察

户籍政策持续优化

入户门槛不断降低

事实上,从去年起,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纷纷在户籍政策上发力,入户门槛不断降低。

广州大力实施吸引人口、人才政策,尤其是作为重要配套政策的入户政策得到进一步优化。比如,2018年广州已将人才落户的社保门槛从12个月降到6个月;调整了积分入户政策,包括给予租房者在入户上更为公平对待。2019年广州将进一步在优化户籍政策上持续发力,1月启动新一轮入户政策,构建全新“1+1+3”入户政策体系,具体政策仍以放宽为方向,如今不再将符合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前置条件。在引进人才入户方面,放宽了引进人才入户的年龄限制,学士、硕士和博士分别从35、40、45周岁调整到40、45、50周岁。同时,广州将简化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入户办理流程,高校应届毕业生直接到公安部门办理入户。

《东莞市公安局 东莞市社会保障局稳定居住就业入户实施细则》去年10月正式对外发布,明确了申请对象、所需材料、申请入户程序等内容。从2018年10月15日开始,持东莞市有效居住证且累计时间满5年,同时,在当地正常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且累计时间满5年的,可以去公安机关申请入户。

在深圳,继去年6月实现大学毕业生引进“秒批”后,今年2月28日深圳将正式实施在职人才引进和落户深圳“秒批”,主要包括高层次人才、学历类人才、技能类人才、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4类。

户籍人口不断增长的背后输出的信号是:人们是否愿意扎根一座城市。这不仅关系到常住人口能否变得更加稳定,更是反映出这里能否真正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并提供足够的工作机会、宜居的环境甚至多元的服务。大湾区城市显然仍是人们投资兴业的一片热土。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