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代表委员热议:提升科技含“新”量,支撑创新向“新”力
科技创新是制胜未来的关键变量。广东如何推动产业与科技互促双强,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聚焦这一话题,今年全国两会,广东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建议通过加大创新投入、营造产业生态、发挥人才作用等举措,加快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新的质态跃升,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硬实力”。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成为高频热词,而在前不久举行的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广州发出响亮口号——“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新”广州“新”在何处?一起看看涌动着创新活力的广州,如何蓄力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蒋太交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实验室研究员
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就构建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蒋太交建议可关注这三点:一是通过立法程序建立对国家实验室财政稳定支持机制;二是建议国家实验室以国家科技任务为首要研究重点,专注于卡脖子技术突破,允许科学家专注于关键核心技术的钻研,突破常规的制度,由科学家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以科研考核形式还是以目标技术突破的应用考核形式,营造稳定、专注、合作的科学氛围;三是建立与研究类型相匹配的长效财政资助与评估机制。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打造创新平台
广州在“自然指数一科研城市”排名中跃升至全球第8位,赶超东京、巴黎都市圈。建强建实“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广州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重大平台的城市,体系内各类重大创新平台已达27个。
王桂林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广州市委会主委、广州市科技局局长
深化科技体制创新
王桂林认为,应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动自主品牌出海,培育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有效供给能力,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树立“保护企业家权益、保护公平竞争、政策不能变”思想,营造企业家友好型生态,支持企业家成为要素整合者、创新引领者、市场开拓者,推动更多自主品牌出海。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2023年国家颠覆性技术项目首批立项中,来自广州的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6万件,同比增长31.9%。15家在建合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共牵头承担国家、省项目66项,获支持经费1.1亿元,累计创办企业106家。开展“龙头企业一重大创新平台”精准化对接活动,完成100余项需求对接,近30项技术已达成合作。
赵宇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创成果产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
赵宇亮分享了他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理解,科技和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两个要素,“四链融合”是关键词:投资于教育以加强人才链,投资于科技以强化创新链,以资金链保障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做强产业链,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赢得发展主动权。谈及下一步工作打算,他表示,一定会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带回去,和广大科研工作者一道,快马加鞭,高质量推进科学研究步伐,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
广州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连续5年计划总投入约10亿元,首批支持超1800名青年人才在穗开展原始创新。26名由广州市自主培育的科研人员获国家杰出青年人才项目,较上一年度接近翻番,实现历史最好成绩。推进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建设,全市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86家、国家级领军人才48名。2023年当年新增6位两院院士(含外籍),为历年之最。
车文荃
全国人大代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信息学院教授
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
车文荃建议进一步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聚焦重点产业链加大高质量源头创新供给,助力中小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议覆盖从原始创新到现实生产力转变的全流程各环节,打造体系化的战略科技力量;打造最优的主攻产品或零部件,成为市场上不可替代的隐形冠军。强化高校院所原始创新,将科研工作与产业和企业的应用牵引对接聚焦,加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前沿科技创新性研究,赋能产业颠覆性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促进产才深度融合
近年来,广州大力支持企业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引导高校人才到企业担任“产业顾问”,探索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引才用才。2021年以来,聚焦全市21条现代产业链,市委人才办会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成立“产业人才联合会”,助力形成产业人才集聚效应,推动产业人才“链式开发”,促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目前已经成立11家产业人才联合会,团结凝聚了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大批人才。
袁玉宇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加大对优质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
袁玉宇特别注意到报告关于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内容,认为这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生产要素配置的创新举措,建议加快构建创新的产业生态环境,尤其要加强科技金融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扶持。“我所在的生物医药行业中小企业高度集聚,技术壁垒高,研发投入大,开发周期长。我建议加大对优质企业的融资扶持力度,建立风险评估和容错机制,引导资本投向创业型中小企业。各金融机构要完善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产品服务,助力优质中小企业战胜风险挑战。”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构建成熟稳健创投生态圈。促进“科技一产业一金融”高水平循环,设立1500亿元产投母基金和500亿元创投母基金。广州科技创新母基金已落地29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15亿元,投资广州项目130个,其中云从科技、广钢气体、多浦乐电子已上市。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引导银行累计为超1.18万家科技企业放款超1000亿元。
孙志强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瑞松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加快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孙志强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器人、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将是未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期待通过全国两会的建言献策,解决发展中瓶颈问题,实现我国产业的自主可控、自立自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广州产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形成了6个千亿级工业行业、10个千亿级服务业行业,内外贸市场超两万亿,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强大可靠、辐射全球。近年来,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的赋能下,全市510家专业市场、7万家消费工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催生出希音等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象级企业。
冯兴亚
全国人大代表、广汽集团总经理
扎实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汽车企业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主体,必须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冯兴亚说,产业发展能为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带来良好的环境,而科技创新同时又是形成新质生产力、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要坚定不移地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把发展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进一步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广州何以支撑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近万亿、占GDP比重超过30%,“车显芯药”大项目加快建设,“专精特新”“独角兽”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广汽埃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粤芯成为大湾区首家量产十二英寸晶圆制造企业。目前,广州在建的超50亿项目约200个、总投资3.5万亿元,后劲十足、未来可期。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