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来港澳,说走就走、及时交流。”拿到港澳人才签注后,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姬婧第一时间安排学术交流活动。
2月20日起,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内地6类人才可以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新政实施首日,在南沙国际人才港,来自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广州先进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的6名科研类人才首批获发往来港澳人才签注。
据广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负责人介绍,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惠及人才种类多,受众面广,签注有效期长且可多次往来港澳。根据该政策,在粤港澳大湾区工作的内地6类人才可以申办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包括杰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卫健人才、法律人才、其他人才。
其中杰出人才可以申办有效期5年的人才签注,科研、文教、卫健人才可以申办有效期3年的人才签注,法律、其他类人才可以申办有效期1年的人才签注。持证人在签注有效期内可多次往来香港或者澳门地区,每次在香港或者澳门停留不超过30天。上述6类人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单独或者同时申请办理赴香港人才签注和赴澳门人才签注。
姬婧经常往来于港澳两地,近年来她均是以线上形式参与学术会议。“学术讨论许多想法要面对面沟通,人才签注政策可以让我们停留的时间更充足,便于规划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另外证件在有效期内是不限制次数的,拿上证件说走就走。”姬婧认为,南沙与港澳的空间距离很近,现在时间距离也更近了,她正安排时间参加一场5月份在香港召开的分离纯化技术论坛。
“拿到往来港澳人才签注后,我近期就要过去开展人才团队的接洽工作。”中山大学南沙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湘东表示,该政策将有力促进湾区人才、技术等要素便捷高效有序流动,该单位正在南沙参与中大药谷等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工作,“团队也希望引入更多粤港澳青年在此创新创业,这一政策对引进人才、开展合作有很大帮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