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蓝皮书建议加快“三个转变”
11月20日,“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2023年粤港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系列研究成果发布暨南沙创新发展论坛在南沙举行。
本次论坛发布了《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及《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系列研究成果,全面展现了一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发展成效和生动实践。
大湾区如何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蓝皮书》建议加快实现从供给端向需求端、从注重供需对接转向能力对接、从以成果为核心转向以人才为核心的“三个转变”。
现状:科创转化成果不断进步但仍有不足
加快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也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粤港澳大湾区技术转移转化报告(2023年)蓝皮书》(简称《蓝皮书》)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州市南沙区科学技术局指导,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组织编写,广东省技术市场协会支持发布。
《蓝皮书》指出,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展迅速,在政策体系、成果供给、需求变化、机构建设、人才培养、港澳合作等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近年来,大湾区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专利授权量从2016年的23.06万件增长至2021年的78.3万件。2016-2020年发明专利公开量达149.84万件,年复合增长率达17.23%,远超其他三大湾区,均居世界首位。
在需求侧上,2022年广东省高校院所研发支出经费中来自企业的资金涨幅高达553.55%,企业作为技术市场中最大的需求主体,有效激活了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创新源泉,充分带动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技术市场的繁荣。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和深圳作为珠三角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技术需求最为旺盛,技术交易额占比超珠三角总量的93%。
此外,《蓝皮书》指出,粤港澳之间在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等方面不断推进。三地联合发布包括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粤澳科技创新联合资助、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等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资助项目。自实施以来,粤港澳科技合作计划累计支持300多个项目,项目金额约3亿元。其中,港澳科技成果来粤转化项目累计资助16项,资助金额达1600万元。
与此同时,《蓝皮书》也指出了大湾区科创成果转化的不足:可转化高质量成果不足,研发投资呈现两极分化,转化机构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相关政策体制机制有待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更趋保守谨慎,湾区成果转化协同有待增强。
对策:加快科创成果转化的“三个转变”
大湾区如何将科技成果更好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蓝皮书》建议加快实现从供给端向需求端、从注重供需对接转向能力对接、从以成果为核心转向以人才为核心的“三个转变”。
即供给侧以产业或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实现成果直接转化到车间;成果对接上突破传统供需简单对接,注重对接有能力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问题的供给方;转化方面注重人才的转化,解决企业既想要科技成果,又想要持续“售后解决方案”的问题。
《蓝皮书》认为重视成果转化中企业需求是目前最为重要的,应以需求为导向,围绕战略产业发展需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高价值专利布局,并建立专利分级分类管理体系,从源头上提升成果质量。
同时,应综合施策支持企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发挥企业科研项目组织实施中的重要作用,支持企业牵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并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鼓励科技领军企业开放创新链、供应链应用场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
此外,《蓝皮书》还建议深化科技成果赋权和授权力度改革,深入推进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改革,并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容错纠错机制,出台科技成果尽职免责配套政策,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中勤勉尽责的义务和程序,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在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上,《蓝皮书》建议积极引入专业分工细致、技术水平高的港澳科技服务机构,提升大湾区科技服务整体水平,并探索设立科技咨询、科技评估、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认定资格,建立评价定级制度,择优支持示范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设。
在粤港澳合作商,《蓝皮书》认为应发挥行业协会引领作用,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生产力促进服务联盟等优势行业协会力量,支持广州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等行业新力量升级发展,搭建“需求发布—人才响应—成果转化—服务支撑”高效畅通渠道,打造高水平粤港澳创新服务协作圈。
南沙:打造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蓝皮书》显示,南沙在创新发展,推动粤港澳全面深化合作方面成效显著,粤港澳科技创新合作机制日趋完善、大湾区内创新要素跨境流动愈加便利、高校合作办学带动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南沙区已基本形成了“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南沙科学城、中国科学院明珠科学园建设稳步推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建成开学,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正在创建国家实验室基地,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已与中国科学院、高校等合作共建了22个高水平科研机构和370个创新平台。
南沙如何进一步打造大湾区科创成果转移转化高地?《蓝皮书》建议,一是强化南沙重大创新载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科技人才引进,加强科研机构建设,引导资金流向具有应用潜力的科技成果研发项目,加速科技成果的研发与供给;二是继续发挥广州南沙科技成果转化联盟的资源汇集与成果转化催化作用,以科技转化联盟的影响力吸引海内外优秀的技术研发机构落户南沙;三是积极推动在南沙区共建优秀大学分校,以此为基点引入更多的高端科研技术人才来到南沙、落户南沙,增强科技研发实力。
当天活动上,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2023年天使类合作机构签约仪式同步举行,参与签约的子基金管理机构包括中盈股权投资、前海长城、飞凡数联、海汇投资、琢石投资、广东行至私募、三七互娱、普华天骥等8家。
据悉,南沙新区科技创新母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投早、投小、投科技、投南沙”,以“天使+创投”的模式,为科技企业成长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重点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业等重要产业领域,目前撬动的子资金规模已超百亿元。
论坛上还发布了《创新管理 南沙实践》《南沙科技成果转化十大案例》,探索在科创成果转化方面可复制、可推广的南沙实践与创新经验。
广东健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口腔颅颌面植入式技术转化是入选案例代表。该公司副总经理曾彬表示,公司通过“1+1+N”模式即“1个高层次人团队+1个高端研发平台+多个技术产业化实体”的产学研合作转化模式打破了国外企业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市场垄断,实现口腔颅颌面植入式技术高质量、高效益转化,目前公司年产值超4亿元,市场估值达到20亿元,并计划于2025年上市。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