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打好“改革牌”,盘活乡村“人地财”
最近,广州乡村振兴工作频频吸引全省、全国的目光:广州南沙获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认定公示,广州黄埔、白云入选全国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试点,海珠区创新“飞地”治理机制入选广东省委深改委评选发布的20个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典型案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目前,广州已经打造出一批在全省全国立得住、叫得响、走前列的广州品牌改革项目,如“菜篮子”工程建设“广州经验”获多个全国性会议推介,农耕文化资源本底调查全国领先,楼房养猪“广州做法”走在全国前列。
打好“改革牌”,要敢啃“硬骨头”,在乡村振兴领域主要集中于“人、地、财”。对此,广州抓住改革“关键点”,助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盘活“三块地”促进农民增收
近日,广州市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认定)委员会发布公告,广州11家旅游景区拟通过国家3A级旅游景区评定。其中,位于从化区城郊街的“北纬23°8'森林营地”榜上有名。
走进北纬23°8'森林营地,可以住进形似太空舱的玻璃屋、和朋友一起搭建帐篷、带孩子体验农耕等,这里融合了研学教育、亲子休闲、营地体验、文创农业等多种业态,可提供“住在森林里、玩在森林里”的度假体验。
在青山绿水间能享受到完善的文旅配套,这得益于“点状供地”的助力。目前,广州市和营天下田园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成功竞得从化区城郊街西和村、光联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广州市首宗乡村振兴“点状供地”项目,和营天下项目以21.3亩“点状”用地撬动西和万花风情小镇文旅项目333.85亩用地,实现精准用地。
城郊街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建成后,预计创造就业岗位6000个,每年可接待游客60万人次。
随着农业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态,广州新兴的乡村振兴项目愈发呈现出高投资、高科技的趋势,对更高效率供地模式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以“点状供地”为代表,广州以改革激活土地要素,探索农村“三块地”(即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改革。指导天河区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省级试点。加快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化生产,截至三季度,全市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率达67.4%。
——审慎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改革。推动增城区、花都区获批成为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制定完善乡村振兴用地政策,明确村集体使用土地的供地方式,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交易,加强流转后闲置集体建设用地监管。
——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出台关于加强农村住宅建设管理的实施意见,明晰“一户一宅”和新建农村住宅用地标准,白云、花都、南沙、增城等区先后建立健全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
土地是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农村最宝贵的发展资本。广州正结合乡村的供地特点、投资兴办产业的痛点,盘活“三块地”,解决“地从哪里来”的问题,盘活闲置资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管好“钱袋子”引入金融活水
在黄埔区感受城市“烟火气”,至泰广场是好去处。就在本月初,一场国际美食嘉年华在这里举行,双皮奶、榴莲酥等特色美食应有尽有,一路之隔的广州宝能观致文化中心也在进行演唱会,成为广州“夜经济”的生动写照。
至泰广场所在地早期是农村集体留用地,目前成为科学城商圈核心区新崛起的大型商业综合体,其诞生离不开黄埔区搭建“三资云平台”,为农村集体与高端企业牵线搭桥。
就在上个月,《农业农村部关于农村产权流转规范化试点的批复》发布,经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评审论证,确定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整县(市、区)试点35个。其中,广州市黄埔区、白云区成为全国35个整县(市、区)试点中的两个。
黄埔区、白云区能脱颖而出,是监管好“钱袋子”的同时,进一步对农村集体“三资”的创新性盘活。比如,黄埔区就创新实施区一级交易模式,总揽全区事务,破解了以往工作标准、效率、质量等方面不统一的难点,让流转更高效。再如,白云区在全省首创集体资产交易底价评估机制,利用算法对海量合同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周边同类资产价值和成交价格、近五年的价格走势,有效解决过去交易定价“无标准”的难题。
目前,广州构建农村集体“三资”服务管理新体系,建成五级农村产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农村集体资产总值达3021亿元,农村集体收入超过400亿元。
用好村里的“钱袋子”,也引入金融“活水”。例如,广州已设立广州市种业发展基金,成立全国首只地方性种业基金。目前,广州种业基金的财政出资额已增加至1亿元,引导社会资金形成规模4.4亿元,财政投入部分项目还实现分红、回购退出及利息等收益共约282.85万元。
这也进一步撬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不久前,全国首个丝苗米稻谷品质保险发布会在增城区丝苗米产业园举行。阳光农险广州中心支公司总经理陈孝明介绍,该保险是针对由于自然灾害或病虫草鼠害直接造成收割后对稻谷品质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保险产品,既保障了水稻种植风险,也提升了丝苗米的品牌质量。
金融活水正浇灌种业“芯”希望,目前,广州观赏鱼种苗、蔬菜种子、红掌种苗、黄鸡种苗、罗非鱼种苗在全国市场的占有率分别达到70%、60%、50%、48%、47%。
为健全金融服务,广州一方面加强重点领域金融资源投入,丰富乡村振兴产品体系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向试点镇村选派“金融村官”。另一方面,深化农业保险制度改革,2022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9.22亿元,同比增长174%,为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140亿元。
创造新舞台乡村聚人气
几天前,广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协会第三届第一次会员大会暨换届大会召开。“会员企业作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已成为联农带农和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新上任的会长许英灼说。
今年是该协会成立十周年,也见证了广州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目前,广州累计培育认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36家,其中国家级15家、省级170家,数量均居全省第一。同时,广州还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园“扩能增效”行动,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2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增城区入选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活跃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方面通过串联起产业链,为都市现代农业带来了创新活水。另一方面,也助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为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搭建了舞台。
年轻人走进乡村、留在乡村,需要有创新创业的机会。在从化区南平村,该村从偏远山村到“网红村”的蝶变,其转变点正是引入了广州国企珠江实业集团,启动以“静修”为主题的休闲观光特色小镇建设,村企合作打造了该村首个民宿。如今,当地村民不仅有样学样办起民宿,更有“新乡人”来到南平村创新创业,目前该村登记自营民宿约40间。
一直以来,广州持续实施“穗农奔富”行动,全面推进强镇兴村,引导1073家企业与有帮扶需求村成功结对数量达1369对,实现有帮扶需求的村结对全覆盖。建成集订单式培训、就业介绍功能的村(居)就业综合服务平台“就业驿站”48家,有力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
为进一步畅通人才流动,广州创新开设“百千万工程”乡村CEO学堂,探索试行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开展“三支一扶”大学生帮扶乡村志愿服务,让年轻人有更多机会接触到乡村这个大舞台。
特别是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上,广州建立农村特派员“四库一平台”,创建“企业精准对接模式”,累计形成新工艺或技术数61个,建立科技成果示范基地171个。
创新驱动下,乡村CEO来了、投资者来了、年轻创业者来了……乡村人气聚起来,成为年轻人逐梦的大舞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