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摘“星” 科技加持
自主乘梯、拖拽餐架、抓取餐盒,不到半个小时即完成42个房间的配餐任务……这位“送餐员”是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最新研发的智能送餐机器人。在广州某隔离点,全程无需工作人员参与、引导,它便能干净利落地完成一系列动作。
近日,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科学院智能制造所等单位合力完成的院感防控智能医疗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摘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赛特智能是广州高新技术企业的缩影。
广州高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深耕,为前线医护打造出“防护之盾”,为消杀病毒铸就了“长矛利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市致力把各项防控措施落细落实落到位,广州高企紧握科技武器,助力打好抗疫攻坚战。
装备升级奔赴“疫”线更从容
“智赛拉·智能感控机器人是全球首款具备自动消毒功能的智能机器人,集消毒、测温、无菌配送等多种功能于一身。”广州赛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翔说,该企业自主研发的这款机器人,消杀效率可以达到99.9%,并能连续工作4小时,随后自行充电。
自2020年以来,赛特智能持续提供此类智能化无接触服务。随着全国多地疫情阻击战再次打响,赛特智能利用自主研发的机器人,在大型隔离酒店、方舱医院等场所实现了全流程无人化的餐食及物品配送、污物回收、环境消毒等服务。
机器人减少了人类接触病毒的情景,在必须直面病毒的情况下,防护服成为医护人员的重要保护屏障。
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旗下全资子公司拜费尔共同研发生产的医用正压防护服,已获得国内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本月底可获得生产许可证以及开展规模化生产。
此前,洁特生物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袁建华发现,医护人员等采用的普通“组合式”防护装备,需要一件一件穿脱。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医护人员全身都会被汗水侵透,脸部布满口罩勒痕。
历时两年,袁建华带领团队研制出这款自带通风效果的防护服。其间,团队进行了大量测试。例如,送风装置的送风量达到多少人体感到最舒适;在高温状态下机器的稳定性如何;等等。
在黄埔区,调试人员穿上这件防护服,外观看去犹如身穿白色宇航服。它由全身式防护服、过滤元件、电动送风装置三部分构成。空气经过滤元件后,通过佩戴在腰间的电动送风装置送入防护服头罩内,并在全身式防护服内形成稳定的正压梯度。
“过滤元件对非油颗粒过滤效率不少于99%,可有效阻断来自外部环境的气溶胶、喷溅液及尘埃等有害物质的传播与感染,从而有效保护穿戴人员。”参与研制生产医用正压防护服的技术负责人宋振吉介绍,“持续的新风也可提升穿戴的舒适感。”
“移动堡垒”围剿病毒藏身处
近日,一辆公交车停靠在白云区龙岗路一处居民区内。当地居民走进才发现,这是一辆改装后的流动疫苗接种车。“之前我们是乘坐公交车去医院接种疫苗,没想到现在可以直接在公交车上打针。”现场一位大爷笑着说。
“车上搭载有5G信号,能够与远程医疗机构实时对接,还装配了疫苗冰箱。”负责改装车辆的是广州通达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通达电器医疗总监刘畅表示,移动疫苗接种车进行了区域划分,包括信息登记区、疫苗接种区、留观区等等,整个车厢就像一个缩小版“接种室”。
改装的公交车就像是一座“移动堡垒”,兼具灵活性、安全性和高效性,冲锋在疫情防控最前线。长期以来,通达汽车致力于构建“健康客舱”。雾化除菌装置便是其中一项重要项目。
在广州公交总站,司机师傅待乘客下车完毕便关门关窗,并将驾驶室上方的一个按键按下。30秒后,车辆内壁的专用精细喷头将消毒液以雾状吸水珠的形式喷出。整个车厢顿时下起“雾雨”。弥散开来的消毒液实现了全方位消杀。
“别看这套‘雾化除菌装置’操作简单,从形成概念到建立模型再到安装试运营、优化调试,我们团队历经大半年攻关,才将该系统投入使用。”广州通达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梓扬提到,智能控制、全车覆盖、液体去物化,都是需要攻克的难题。
除了车辆的消杀系统,体温监测助力把好乘客的第一道安全关。广州通达汽车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另一组成员研制出了公交车体温筛查系统。
乘客上车时,与刷卡点旁边的一套人脸识别摄像头相“对视”,机器即可分辨乘客有无佩戴口罩并发出语音提醒。同时,该系统自带距离传感器的测温设备,人们的手靠近3到5公分时,它可以采样20次。
“我们在人脸识别技术的加持下,增设了距离传感器。算法可以根据人体距离的远近自动补偿有关数据,从而将体温筛查数据核算得更加精准。”该企业产品经理高志刚介绍。
“寻密”神探精准追踪传播链
广州南站、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等重点交通枢纽出入口,近期相继出现了数百台智能“防疫卫士”。旅客只需刷身份证或扫一扫手机健康码,进出站时在防疫健康卫士上“嘀”一下,即可实时核验健康码实时情况和核酸检测记录。
“它具备识别健康码截图无效、身份证识别便利老年人群体、公共入口口罩检测等防疫功能,减轻了疫情防控人员工作压力。”佳都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何新安提到,该高企团队根据本轮疫情防控的新要求和新特点,推动原有检测设备功能迭代。
人群中一旦出现阳性病例,在其被筛查出之前,哪些人可能会成为其密接者、次密接者?该阳性病例的运动轨迹如何查询?在部分地市的公安局流调专案工作中,团队“福尔摩斯”——“寻密”系统,正在为抽丝剥茧还原传播链条提供AI技术支撑。
佳都科技及旗下公司千视通共同助力科技战疫,推出调查密接人群的“寻密”系统。“面对庞杂的数据信息以及病毒大面积传播之前的时间,该系统通过融合多项技术支撑快速溯源,进而确认隔离传播链条上的所有密接人员。”据佳都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当排查到相关人员,广州另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科大讯飞的AI技术,可接力开展确认、随访等工作。连日来,不少居民收到过类似询问电话:“您好,这里是海珠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请问您4月15日是否接受过核酸检测……”
这位“客服”是科大讯飞华南有限公司的智医助理电话机器人。它装备了智能语音、多轮交互技术与智能外呼平台的家庭随访系统。该系统一小时最多能完成10万通电话随访,了解居民近期是否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是否完成核酸检测的情况等。
3月至4月中旬,科大讯飞通过智能外呼系统,对广州白云区、海珠区超68万“重点监测人群”进行了外呼问询和短信提醒。此外,深圳、东莞、清远等城市也在疫情防控期间使用该系统,有效提升疫情排查效率的同时,降低了人员上门沟通被传染的风险。
做精检测“小事”,把好防疫“大关”
一管核酸检测试剂的全流程之旅
近日,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广州中鑫基因医学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中鑫基因”)的实验室,开启了全负荷运转。如何保障数以万计的样本不混淆、结果不出错,是以该公司为代表的广州核酸检测机构、医院面临的共同挑战。
每日接近中午,装有降温冰块以及采样样本箱子的转运车辆陆续到来。这些样本被带入中鑫基因的实验室进行拆包等前置处理。“这个环节上最关键的就是避免排版差错。”中鑫基因实验室负责人杨玉志谈道。
为此,公司IT部门开发出扫码识别软件,可以为每一板上的8×12共96个样本管,打上“身份标签”。比如第一排第二列的位置是A2,操作人员手持扫码器,逐个扫描录入样本管编号信息。
“有了身份标签,即使样本混在一起,我们也能准确识别它所对应的原始位置。可将以往长达2小时的‘大海捞针’式寻找,升级为三分钟即可精准定位。”杨玉志谈到,这样有助于在样本溯源过程中大大提升检索效率。
拆包、扫码是样本管来到实验室的首道工序。接下来,实验室的工作区域分为试剂准备区、样本处理区、扩增分析区。杨玉志指出,这三片区依次为正压、负压和超负压。通过气压设定,保证气流不会倒灌,避免样本污染的同时,也能对操作人员进行有效保护。
“我们规定,人员不能在三个片区折返;每个区的笔、椅子等物品,都会写有标记,禁止带到另外的区域。这是一条‘不回头’的实验路线。”杨玉志说。这些举措一定程度上是源于PCR检测的高度灵敏性。”
保存液中的样本提取出后,就要将其放入PCR扩增仪里进行扩增检测。这个过程就是让仪器为样本提供类似人体的生存环境,使其不停复制。杨玉志介绍,经过45轮复制后,样本量达到可观的数量级。
“整个过程,就好比让一颗沙子复制、扩增为一个沙堆。”杨玉志介绍,这种指数级的增加,可以让病毒的基因排序片段更为清晰地展现出来。工作人员随后将其与检测试剂做靶点匹配,并最终确定是否存在病毒。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