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双链”融合牵引科创磅礴力量

来源:南方+客户端  2023-03-08 15:58:43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广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仰观大局,责任在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广州若要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瞻望未来,奔赴荣光。科技创新事业跬步千里、持久必成。奋力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广州必须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持续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立足当下,实干为要。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广州需要振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将科技创新的“变量”不断转变成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

 

扛起国家中心城市、

国家一线城市、省会城市的责任,

广州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浩荡南海上,广州科研团队将一双能够洞悉海底的“慧眼”,深植在万顷碧波下。

 

由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共同牵头承担的“深海光学AUV系统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研制了一种6000米级的深海光学AUV系统,重点解决了海底图像大场景拼接及目标识别、自主避障及高精度航迹控制等关键技术。

 

科研上,该项目破解了深海光学成像探测的诸多难点;应用端,项目在深海矿产开发、目标搜寻、水下考古等领域得到了有效应用。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广州经略南海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双链”融合

是创新主体与生产主体的融合、

创新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

创新成果与产品生产的融合。

为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广州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同联动、同向发力,是广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广州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创新链生根:市场的支撑与召唤

 

可用于缉毒的1分钟纳米快检专利吸毒检测仪;可减缓近视发生的纳米护眼台灯;显示更细腻、色彩更饱满的量子点电视……在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下称“广纳院”)展示大厅,纳米科技的应用案例琳琅满目。

 

按照世界通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划分,13级是概念原理,46级是工程样机,79级是产品商品。当前,广纳院的科技工作者们,力图让4-6级这段成果转化的“中间力量”,发挥出汇聚衔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中坚作用”。

 

扎根纳米领域多年,广东省广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节玲认为,成果转化链条的46级,是绝大多数实验室成果付诸应用的“死亡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科学家在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时候,将技术的前提性放在了首位。然而,这种非常超前的技术不一定适用于市场。”

 

在广州南沙,

深耕海洋产业的祝普强同样认为,

创新链落地生根面临的最大问题

是如何匹配市场。

 

“发展一个产业,要么是找到市场,要么是培育市场。在技术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广东智能无人系统研究院院长助理祝普强提到,此外,研究团队还要应对降本增效的问题,“科研投入往往‘不计代价’,但技术产品获得推广应用,则需要符合市场运行规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体现的是市场作用,即科技创新需要通过产业链才能转化落地。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相对分离是一大难题,要发挥好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必须处理好市场导向和技术供给的关系。

 

在市科技局等部门的探索尝试下,广州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积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通过实施“揭榜挂帅”等机制畅通创新链产业链对接,打造一批研发投入高、产品服务定位全球、品高价优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相继出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计划、“高企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十条”等惠企政策,2022年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突破1.23万家、1.67万家,双双创历史新高。

 

产业链壮大:技术的引领与驱动

 

这个春天,广州“上天下海”,一片忙碌。

 

广东空天科技研究院参与研制的国内最大固体运载火箭“力箭一号”即将量产;科研院所推进天然气水合物产业化和“国之重器”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大洋钻探船)建设;树根互联“根云”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超123万台高价值工业设备,为数百家制造企业降本增效超百亿元……

 

2022年,广州初探“制造业立市”成效初显。2023年,广州再次提出,落实制造业当家“一把手工程”。在此过程中,创新链成为产业链发展的动力之源、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要素,以及产业链上各环节价值增值的基础。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体现的是技术引领与驱动。

 

一方面,广州聚焦创新链前端加速布局战略科技力量,增强引领产业链发展的创新源头供给。以广州实验室和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引领的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开展“从01”原创研究,产出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广州实验室在新冠疫苗、特效药研发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启动建设全国最大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启动建设智能系统、粒子应用技术、工业软件等平台;中山大学与广汽集团、广药集团等协同建设的生物医药与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全国首批建设试点。

 

另一方面,做强创新链支撑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广州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材料等9大重点专项,积极参与国家、省重大创新任务。

 

通过创新链的指向准确和硬核高效,车规和通信半导体、燃料电池膜电极等领域已逐步实现国产替代和规模化应用;光为科技研发出全球首款可分辨多量级光子数的全固态激光雷达;广汽超级快充技术获世界纪录认证;全球首个电动垂起飞行汽车(小鹏汇天)试飞成功。

 

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广州致力推动生产要素

向生产力的关键飞跃。

起而行之,

广州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链

补链、强链、延链,

做优做强制造业这份厚实家当。

 

双链条融合:生态的助推与赋能

 

2023年伊始,

广州科技创新领域迎来

两个国家级试点“双响”。

 

科技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广州成为全国首批6个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城市之一;国家发改委公示,广州高新区广州科学城园区从全国200多家高新区中脱颖而出,入选区域双创示范基地督查激励推荐名单。

 

国家级试点“双响”,体现了广州在提升“双链”融合水平过程中的两大做法和成效:从环境建设看,广州推动科技、产业、人才深度对接,营造有利于“双链”融合的良好生态;从载体平台看,产业园区、孵化体系等日益成为广州创新要素最集中、成果应用最活跃、高新技术产业最密集的阵地。

 

着眼广大,

重大节点串珠成线,

创新廊带动能勃发——

 

广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布局建设南沙重大战略性平台的部署,谋划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打造以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南沙科学城“一区三城”为核心的科技创新走廊,构建服务城市生产力的科创布局。

 

聚焦精微,

金融资本热流涌动,

创新主体聚沙成塔——

 

打造“创、投、贷、融”科技金融生态圈,近日成立的广州创新投资母基金,总规模500亿元,致力于投科技、投创新,支持创新创业,促进成果转化;深入实施“广聚英才计划”,制定“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徐涛、赵宇亮、施一公、王晓东等顶尖科学家纷纷来穗创新创业。

 

近年来,广州围绕搭平台、强攻坚、育企业、兴产业、引人才、优生态集中发力,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数据显示,广州创新投入正在转化成为高水平创新产出,2022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645.54亿元,同比增长9.6%;创新驱动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8878.66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增加值均突破千亿元;科技服务业核心指标平稳增长,2022年全市规上科技服务业营收达1672.63亿元,同比增长7.8%

 

研究能力转为经济实力,

创新优势成为发展胜势。

“双链”融合,

牵引着广州科创的磅礴力量,

强势挺进经济建设主战场,

绘就远迈高质量发展

星辰大海的壮阔图景。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