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科技成果背后的人才创新故事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爱国奋斗、协力攻坚,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也留下了许多感人的创新故事。
中国科学家发现新的中微子震荡形式
2016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王贻芳研究员、美国伯克利国家实验室陆锦标教授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团队获基础物理学突破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和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实验团队首次获得该奖项。
2012年,王贻芳领衔的大亚湾实验团队宣布,历时6年的大亚湾实验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发现了中微子的第三种振荡模式,并精确测量到其振荡概率。这项成果在国际高能物理界引起热烈反响,被誉为“开启了未来中微子物理发展的大门”。
“如果对基础科学不关心,不知其所以然,一定会落后。基础科学研究才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王贻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因为基础科学研究拥有“世界第一”的追求,相应也会提升中国工业界的创新研发能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合作,是提高我们创新能力的绝佳途径。”
“大亚湾实验给青年人提供了成长的机会,这是其最重要的启示。”2020年大亚湾实验退役时王贻芳说,“当前我们还没形成自己的造血机制,支持国内的项目要有自己的土壤,不能永远依靠人才引进。”
除人才培养外,大亚湾实验也令国际合作达到了新高度,最多的时候,近300名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捷克等国的科研人员都参与其中。“这是我国愿意融入国际大环境的一个重要体现。过去都是参加别国的大型实验,今后要自己发起、组织、吸引、管理,大亚湾实验是个开端。我们希望成为国际科学界好的参与者,也希望成为大家认可的、好的领导者。”王贻芳说。
首次从实验上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长时间使用计算机时,会遇到计算机发热、能量损耗、速度变慢等问题,量子霍尔效应的发现,为我们突破摩尔定律和集成电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原理。这是物理学基本研究为未来工业界发展提供的崭新道路。
自2009年起,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带领由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物理系组成的实验团队向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实验实现发起冲击。历经四年努力,团队生长和测量了1000多个样品,攻克了世界难题。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团队在清华大学的实验室得到国家强力支持,拥有的五套精密实验系统基本上都是当前世界的最高水平。
严谨高效的团队合作、过硬的实验技术,也使得中国科学家率先发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成果论文发表后,实验结果已先后得到东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科学界同行的反复严格验证。“这是我们团队精诚合作、联合攻关的共同成果,是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荣誉。”薛其坤院士强调。
2016年9月25日,FAST在贵州平塘落成启用。该望远镜大幅拓展了人类的视野,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可让中国在射电天文领域领先世界20年。截至今年6月,“中国天眼”已向来自全球14个国家、27个科学项目提供科学观测时间。
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南仁东将生命中近1/3的时光都奉献给了FAST。1994年,南仁东开始为FAST项目选址。近10年里,他脱掉西装,换上工作服,翻山越岭,走遍了贵州上百个窝凼。喀斯特地形常常乱石密布,再加上贵州天气阴冷多雨,他常常在被雨水浇湿的乱石和泥土中摸爬滚打。
天文学家南仁东(中)与工程技术人员在大窝凼施工现场检查施工进展 新华社发(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供图)
2011年3月,筹备多年的FAST正式开工建设。工程的建设艰难程度远超想象,南仁东硬是凭借自己的执着和勤奋,带领一群有着同样科学梦想的人,把不可思议的设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
量子技术国际领先成就耀眼
2012年8月,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刷新了世界纪录。
2016年8月,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当年底,全球首条量子保密通信网络——国家量子通信骨干网“京沪干线”全线贯通。
2020年12月,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
2021年10月,中科大超导量子计算原型机“祖冲之二号”问世,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二号”运算速度刷新世界纪录。
这些成就的取得源自于越来越壮大的中国量子研究人才队伍。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集聚了大量人才。这一人才基础还得到了不断发展的量子产业的进一步补充,其中包括许多知名科技公司,例如阿里、腾讯、百度、华为等公司都建立了量子计算实验室或者研究所专门发展量子计算技术。
我国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工生所),由中国科学院和天津市共同出资建设,专门面向工业领域从事生物技术创新研发。2021年9月,从这里走出了一项引起全球关注的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
这是一支有10来名成员的年轻团队,平均年龄33岁。项目所需一切资源由研究所保障。项目经理可以横向联通全所乃至外地的优秀专项科研团队,安排他们动态参与项目整体或某一部分的研发,完成研发即离队——这就是工生所正在实施的总体项目机制。这种机制有效解决了以往研究组管理模式下,研究力量分散,无法有效组织重大项目的弊端。
而天津市对于项目的支持,除了投入资金,就是大胆放权。工生所的建设,天津先期投入10亿元财政资金,也制定了专门的财政经费的管理的办法,但是主旨思想就是让科学家自主选择研究方向,自主组合研究团队。
为了使科研人员潜心科技攻关,工生所积极探索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成立了项目制的总体研究部,项目组实行预算制,资源由研究所保障,不必申请竞争性经费,拥有科技问题分解与组织的权力,自主协同各个学科研究组的力量。对项目组的考核,简单、客观、宽松,不计较论文产出,不计较一时胜败,团队成员的绩效薪酬一般高于同等科技人员。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删除。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