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紧缺人才发展问题的思考

来源:大国人才  2023-05-06 15:45:16


今年220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开始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一边是人才集聚、流动的不断加速,另一边是部分行业人才紧缺的困境。如何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人才吸引能力、人才集聚水平及人才整体质量,还需要继续探索。——编者

 

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以占全国不到0.6%的土地和不到6%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4%GDP。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作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布局。基于独特的历史人文传统、地理位置和政策因素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主体发育较充分,成为亚太地区新型的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聚集地。

 

尽管在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已具备良好基础,但与世界一流湾区相比,在人才吸引能力、人才集聚水平及人才整体质量上仍存在一定差距,紧缺人才发展问题是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当前建设与发展进程中面临的重大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紧缺人才需求情况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量上,民营企业占企业总数80%以上,深圳、广州民营企业数量占比更是高达90%(上海、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0%70%40%左右)。在质量上,根据《2022年胡润中国500强民营企业》统计,中国内地前十强民营企业中,粤港澳大湾区有4家,分别是腾讯控股、华为集团、比亚迪和中国平安;根据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粤港澳大湾区共有24家企业上榜。粤港澳大湾区多为数量庞大、发展强劲的企业,具有极强的人才吸引力。智联招聘的有关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处于人才净流入状态,人才净流入率为1.39%,其中民营企业的人才需求占比为66.49%

 

据《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0年)》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199680人),超过总需求人数的一半(61.93%),说明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4063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12574人),建筑产业(12068人)、批发和零售业(12017人)。

 

在广州、深圳、珠海3个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大湾区城市,程序员/软件工程师等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最为紧缺;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六个以工业、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产品开发师、装配工程师、车间主任等生产部门岗位的人才最为紧缺。

 

企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本科学历的需求比例由现有员工的14.55%提升至需求的20.90%,研究生学历需求占比由现有的2.08%提高到3.33%。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培训业对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需求分别达到85.48%62.13%54.65%。从未来35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看,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最大,占47.32%,其次为专业技术人才(33.4%),管理人才(15.96%),其他人才(2.67%)。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区域人才政策状况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4年以来,大湾区推出了一系列人才政策。珠三角九市实施的人才政策主要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发展、人才激励及人才管理等四个方面。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涵盖了奖励性、保障性和发展性政策三大类,旨在实现以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吸引人才,以生活工作优待条件留住人才,以扶持创新创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人才效能。

 

目前,港澳居民中有20多万人在粤工作,超3000名专业人士取得内地执业资格,超1500人次报考大湾区事业单位,超30万人次在粤参加养老、失业、工伤保险。

 

2023220日,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广州召开,当天也是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试点实施的首日,符合条件的六类内地人才从此实现港澳和内地城市往返“说走就走”。从逐步扩大湾区职称评价和职业资格认可,到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开展港澳律师执业试点,再到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等,一项项人才政策持续推动大湾区“软联通”,促进人才在湾区内顺畅流动。

 

广东推进大湾区“就业通”“社保通”“人才通”“治理通”工程,不断拓展港澳居民就业创业新空间。各个城市竞相出台人才激励计划,如广州的“红棉计划”、深圳的“孔雀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等,通过配套人才绿卡、落户奖励、安家补助、项目奖励等措施,向港澳青年发布在粤就业创业“政策包”,内地9市实现“港人港税”“澳人澳税”政策。

 

目前,广东正积极打造“一港一园一卡一站一库”人才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其中,“一港”就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人才港,自开港以来,人才港已服务各类人才1.2万人次,举办30余场项目路演、对接活动,推动12项技术成果落地;“一园”是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留学生创业园,建成广州、深圳2家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全省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47万家;“一卡”就是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符合条件的境内外高层次人才可以享受医疗保障等17项服务;“一站”是建立983个人才驿站,为柔性引才打好基础;“一库”就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数据库,提高人才供需匹配效率。

 

整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通过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渠道投入为辅的机制,加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出台各项扶持性和特惠性政策,人才软硬环境配套基本成熟。

 

问题与思考

 

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在紧缺人才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颈。

 

——人才发展区域不均衡。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领跑全国,但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已经严重影响了其全球科创策源地建设的集群作用发挥。比如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历来都是人才高度集中的城市,但区内其他地区人才相对分布不均,导致广深两地集中了近8成人才需求且竞争激烈,而其他城市存在缺口。从人才分布来看,大湾区东岸和西岸人才密度低,整个区域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人才分布格局。

 

另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的环节来看,突出表现为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教育资源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院校主要集中于香港、广州、深圳,而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世界一流大学都在香港,其他城市高等教育资源较少。

 

此外,从人才发展环境来看,人均医疗资源仍是明显的短板,较难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保障。从全国范围看,北京有11340家医疗机构,而广州和深圳分别只有5093家和5010家。从全球范围看,全球人才竞争指数得分第一的苏黎世为71分,其医生密度指数为54.7,而深圳和广州只有15.2

 

——人才发展结构不均衡。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珠三角九市的人才队伍结构需要继续完善。

 

一方面,从学历结构来看,高学历人才高度集聚是一流湾区的共性特征,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比分别为46%42%,其中硅谷本科、研究生和专业研究生学历的人口超过50%。而珠三角九市的高学历人才仍存在较大缺口,在人才需求中,博士后及以上和硕士的人才需求占比为2.1%22.2%

 

另一方面,从行业岗位结构来看,《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2022年)》显示,当前内地九市急需紧缺人才数最多的是工程技术类,约26.31%。从职位来看,自动控制工程师和研发人员职位的需求最多,占比分别为33.75%25.97%。财务审计和文秘类职位的需求少,占比为1.69%2.67%

 

对策与建议

 

坚持问题导向,若想进一步改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紧缺人才发展环境、提高吸引集聚人才的水平,可探索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加大紧缺人才引进,调整人才供需结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需求大,不同岗位和不同地区人才供需结构失调。

 

一方面,可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平台。支持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猎头机构、人才中介机构和人力资源行业协会,开展精准招聘,采用论坛、赛事、会展等形式开展人才国际交流,鼓励人才流动,吸引优秀紧缺人才来粤港澳大湾区就业。

 

另一方面,还需适当放宽人才引进标准。人才引进政策不仅要关注国际高端人才,更应重点考虑到更大范围的高水平人才群体,特别是获得海外硕士学历的人才。建议珠三角九市可适当降低高水平人才的认定标准,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或适当提升人才补贴标准,从而达到人才市场供需平衡。

 

还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加大专业人才供给。根据市场人才需求预期增加相关专业招生量,减少人才供给过剩的专业招生量,促进高校、专业技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发展共享员工新模式,完善信息平台建设。解决人才短缺问题和人才供需不平衡问题,除了从存量上进行改善外还可以从流量上进行改善。

 

一方面,发展共享员工模式。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重要性,共享员工模式逐渐兴起。有序稳步推广共享员工模式,促进企业间共识,让员工充分发挥人才效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平台建设。采用网站、小程序、APP等形式,在平台中分“共享工人”“人才招聘”和“人才供给”等模块,构建高效、便捷、全面和安全的信息发布平台。全面发布企业招聘信息,及时更新信息。同时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维护,大力宣传信息发布平台,让其成为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供需的枢纽。

 

——加强教育医疗保障。教育和医疗问题是人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要想吸纳更多的人才,需要有健全的基础设施与之匹配。

 

一方面,要加强学校建设。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交流专项资金,鼓励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合作,定向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鼓励港澳知名高校与内地高校展开教学合作,支持粤港澳高校间的人才共享共用。

 

另一方面,在加大医疗资源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推进区域内不同城市特别是内地与港澳之间卫生医疗服务规则和标准对接,推动形成公共卫生一体化上的机制化安排,提升对在粤港澳间跨市跨境流动人才的医疗保障制度水平。

 

——有效控制生活和发展成本。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的发展经验表明,交通互联互通对于带动区域一体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设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体系。在市内继续加大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的优化和建设,在上下班高峰期增加车流量。用共享单车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加强对共享单车停放的监管,鼓励绿色出行。

 

其次,打造湾区互联互通城际轨道交通。2010年国内首条城际地铁——广佛地铁开通,大大方便了广州和佛山人民,在城市交接处应加强城际地铁的建设,方便跨城市工作人员通勤。

 

第三,严格落实“房住不炒”政策。完善租房市场,保障租房者的权益。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为新员工提供住宿,为新员工融入工作环境提供缓冲时间。

 

     (作者:肖茜 李靖,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