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最新广州城市创新指数公布!四个维度揭晓科创趋势

来源:南方+客户端  2023-04-03 16:23:16


331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发布了《广州城市创新指数报告(2022)》(下称《指数报告》)。

 

《指数报告》主要用于评价广州整体创新能力,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强市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报告以创新资源、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4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持续监测和评价广州市及广州各区创新能力。

 

2021年,广州创新指数得分为341.02分,较上年提高39.53分。2010年以来年均均增长11.80%,反映了广州创新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科技创新事业总体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实现“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良好开局。

 

2010年相比,报告期内4个一级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表明广州市整体科技实力大幅提升,创新资源多样化集聚、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创新绩效更加显现、创新环境持续迸发新活力的科技创新局面已经形成。

 

研发投入不断加码,筑牢创新发展基石

 

创新资源反映了区域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以及创新资源投入结构。2021年,广州创新资源得分为289.92分,较去年实现增长。

 

在创新资源的二级指标中,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反映区域研发资金投入强度,是国际上通用的考察区域总体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广州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R&D经费支出总额较上年增长13.79%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3.12%,成为全国唯一实现连续8年稳定增长的一线城市。地方财政科技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6.66%

 

《指数报告》指出,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反映了广州对科技创新能力和投入的重视,有利于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促进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广州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从业人员中从事R&D研究人员数为130.96人年/万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达24万人,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未来广州要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资源集聚、优化人口结构,加强R&D人员队伍建设。”《指数报告》指出。

 

在广州,多主体、多类型、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已经形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优势,构建22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总数增至14家,占全省70%

 

对此,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人工智能学域主任、中国教育部长江讲座教授熊辉认为,相关的产学研资金能更好帮助市场企业和科研院所结合。“未来也会邀请企业走进高校,形成‘认知通道’,帮助企业解决系列切实问题,而企业也能为高校提供数据支持、应用场景。”

 

“下一步,广州将加快筹建两个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更多全国重点实验室。建好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直属创新平台,产出更多原创性、引领性重大科技成果。”广州市科技局综合规划处处长丁禹表示。

 

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指数报告》运用“企业创新”指标,反映了企业创新活动的强度和效率,由企业的创新活跃度、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对产业经济结构的影响等指标构成。

 

2021年,广州企业创新得分344.55分,在一级指标中得分排名第三,得分相较于2020年有大幅度的提升。

 

在企业创新的二级指标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得分最高,较2020年得分提升幅度最大。2021年,这一数值达884.90亿元,两年跨越3个百亿关口。

 

这一指标反映了产业结构转型情况,在《广州市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方案》《广州市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系列政策的支持下,广州正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未来该指标将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获取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企业专利授权数突破10万件,达10.11万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数较上年增长24.29%,达188.19万个。同时,企业对研发重视程度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比重超过50%

 

“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反映了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指数报告》表明,2021年这一指标的数值为1.58%,虽有提升但在企业创新的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表明未来广州企业在研发经费投入方面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广州市企业创新计划是广州市科技计划体系的重点,《广州市科技创新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框架内设立了专项计划支持,未来将有力促进企业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有效促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创新绩效保持领跑

 

2021年,广州创新绩效得分370.00,是城市创新指数得分最高的一级指标,其反映了区域开展创新活动所产生的效果和社会经济影响,是评价科技创新发展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

 

在构成创新绩效的二级指标中,每万名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新技术企业数、劳动生产率等方面亮点纷呈。

 

首先,技术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每万名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指标得分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2021年,广州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达2413.11亿元,从业人员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突破2亿元/万人,达2.07亿元/万人。据此,《指数报告》表明,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的同时,做大做优做强将是未来主要方向。

 

其次,高新技术企业数高质量发展效能凸显,百亿级以上、十亿至百亿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6家和271家,“四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至5711家,“四上”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达4497亿元,约占全市GDP的六分之一。

 

同时,劳动生产率稳步提升至24.32万元/人,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推动了劳动生产率快速提升。

 

丁禹提到,广州将持续探索创新平台科研成果“沿途下蛋、就地转化”机制,推动现有产业未来化,未来科技产业化,赢得创新周期“先手棋”。

 

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全要素支撑产业发展

 

创新环境主要反映区域创新活动所依赖的外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由创新政策环境、创新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储备、创新资源障等方面的代表性指标构成。

 

广州围绕创新全链条发展路径,构建15N”科技创新法规政策体系,制定《广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为未来五年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及创新发展擘画宏伟蓝图。2021年,广州创新环境得分为359.62分,在4个一级指标中排名第二。

 

2021年,广州科技企业研发及融资环境持续改善,累计发放贷款500.99亿元,有效缓解了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情况,为广州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经税务部门核定的企业申报享受税前加计扣除的研发经费总额为764.32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6.24%,有效助推了创新环境总体分数的提升。

 

此外,创新孵化育成载体建设不断突破,省级以上孵化器数量增至54个,面积突破1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20%,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企业(项目)超过1.2万家(个)。

 

熊辉在实践中发现,“科技闭环”在大湾区能够便利地实现,从想法、开模到成品、验证、测试等整个流程的各环节都能在广州快速落地。熊辉认为,这有赖于广州高校引进了大量海外人才,“使产学研用协同联动,让很多科技项目有了‘闭环’落地的可能。”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