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完成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
移植手术全程心脏一刻不停跳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任珊珊 通讯员彭福祥、梁嘉韵、刘星亮  2021-07-17 08:37:21


“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实现了将捐献者心脏在全程“不中断血供”“不停跳”的情况下移植给受者。



福伯术后恢复得很顺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昨日宣布,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在该院获得成功。这是中山一院在全球首创的“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继应用于肝移植、肾移植后,首次应用于心脏移植领域。此次手术还实现了全程不中断血流、心脏不停跳。

据悉,该团队联合攻关,经两年多的艰辛探索,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最终探索出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

探索历程

两年经历 数十例大动物实验

在传统移植手术过程中,心脏必须离体、停跳及冷藏,不可避免会发生心肌缺血损伤,而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可导致术后受体心脏功能不全、心脏无功能,甚至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

中山一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介绍,心脏是对缺血损伤最敏感的器官,若离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手术风险将大幅增加。如何破解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难题,一直是全球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方向。

因为心脏独特复杂的生理特性,与无缺血肝肾移植相比,“无缺血心脏移植”从理念萌生到临床转化更为艰辛。首先,心脏要在“全过程”中保持“无缺血、鲜活有力的跳动状态”;其次,在心脏跳动状态下,传统的心脏移植手术方式,尤其是获取和吻合部分要能顺利进行;最后是人、心、机器的统一和谐。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该院器官移植科、心脏外科、体外循环科以及手术麻醉中心等团队联合攻关,经过两年多的艰辛探索,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最终探索出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

首例手术

“换心大战”前所未有

实现全程不中断血流

5月24日,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诊时被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核磁共振、超声心动图、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脏已进入终末期。同时,他还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肺动脉高压、肾功能减退等基础疾病。

经过心脏外科、心内科、器官移植科等10余个专科的会诊,专家们一致认为,除了心脏移植,其余的常规手术治疗已无法解决福伯的心脏问题。另外,由于福伯患有严重心肌病、心力衰竭,且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若实施传统心脏移植手术,面临的风险也很大。

随着时间推移,福伯已需要接受主动脉内球囊植入及呼吸机辅助呼吸,进入了等待移植的紧急序列。

6月26日上午,福伯等来了合适供体。6月26日下午2时,福伯和心脏捐赠者同时进入了手术室。经过测量,福伯的肺动脉压力虽然仍偏高,但已经下降到可以接受手术的程度。心脏外科教授吴钟凯、副教授梁孟亚开始切除福伯仅能蠕动的巨大病变心脏。

另一边,心脏外科教授殷胜利、副教授熊迈和医生刘云奇,护士潘鹏飞、钟颖等组成的供体获取组有条不紊地获取供体心脏,探查之后发现供体心脏状态良好,强壮有力,两间手术室,40余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换心大战”中。

麻醉医生为供体提供平稳的麻醉状态,体外循环科的专家特意为供体心脏设计了一套精巧的灌注及保温系统,随着外科医生利落的置管、阻断,体外供心灌注开始工作,从心包腔内游离出来的供体心脏一刻没有停顿地在器官槽内鲜活有力地跳动着,并且保持着正常体温,被顺利转运到受体手术室。

李汉钊医生戴上了特制手套,将一直跳动着的供体心脏从转移槽内小心移送到福伯的心包腔内,吴钟凯、殷胜利两位教授在心脏仍然有力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供心吻合。手术台下,麻醉科团队时刻监测着福伯的呼吸、循环和神经系统状态,调整着用药。体外循环团队在福伯身旁进行体外循环下全身其他脏器功能的维护。

“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5小时,实现了将捐献者心脏在“不中断血供”“不停跳”的情况下移植给受者。

福伯于术后36小时拔除了气管插管,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心肌缺血表现,超声心动图显示心脏射血分数从术前的16%升至78%,术后肺动脉压力下降理想,目前已渡过了术后早期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关,心脏和各个脏器功能都顺利恢复,近日可出院。

主办单位:广州人才集团                     运营维护:广州南方人才资讯科技有限公司(job168.com)
粤ICP备2021132743号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9684号